最終要回到聖彼得堡進行總裝配,但是卻絲毫不會影響到鄂霍次克造船廠的利潤。
可以說俄國人的這個軟肋一開始就被林海疆發現了,而且林海疆也準備在俄國人的這個軟肋上狠狠的捅上一刀,讓俄國人好好的從狂熱中清醒過來,或者說是要給予俄國人一個深刻到了刻骨銘心的教訓。
鄂霍次克之所以能夠成為俄國人軟肋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其的航程之內沒有適當的補給點,中華帝國的艦隊如果貿然出擊鄂霍次克的話,很容易陷入補給危機,屆時俄羅斯帝國海軍只要掌握住戰機,就能夠輕而易舉的擊敗海上強國的中華帝國,起碼這個問題俄羅斯人是這麼看的。
但是俄羅斯人不知道的是中華帝國已經秘密的協助幕府佔領清洗了整個的北海道,並在北海道建立起了三個補給點,並且開始著手選址建設軍港,補給對中華帝國來說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俄羅斯人的情報依然停留在五年前的摸樣,而且它們總習慣用大俄羅斯帝國的眼光去看待一些國際事務,缺乏變通適應的能力,所以在總體戰略佈局之上俄國人就已經大大的落後了中華帝國。
由於俄羅斯人的軍隊開赴了山海關,所以預計中的總攻擊被推遲了二十天,林海疆要等待帝國重型炮兵第一師與第二師的到來,林海疆綜合俄國人在遠東的整體實力之後,他斷定俄軍增援的那三個所謂的炮兵師一定裝配得都是七十五毫米的輕型火炮,因為俄國人在遠東鐵路尚未貫通之前,俄國人是沒有如此大的運力來完成如此數量的部隊的戰略機動的。
所以冬天對於俄國人的影響遠遠要大於對林海疆的影響,而且以林海疆的計算,此次俄軍入境屯兵黑龍江的所謂三十萬大軍已經是俄羅斯帝國最後孤注一擲的血本了,真正的精銳是被殲滅在江浙的二十萬俄軍,而這東拼西湊起來的三十萬俄軍中到底有多少是精銳之師?到底有多少是能戰之輩,這就很難說了,對於俄國人的孤注一擲林海疆感覺到非常可笑。
因為俄國人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在遠東這五十萬大軍的前後動員與集結應該是將俄羅斯人在遠東的青壯年一掃而光了俄國人在這其中危嚇恐嚇的意味遠遠要大於他們意圖決戰的可能性,而且在歷史上看,俄軍的統帥契科夫元帥本身就是一個讓尼古拉一世感到很不放心的人,尼古拉一世派他前往遠東組織這場所謂輝煌的戰役,恐怕更希望是借中華帝國的手收拾掉他這個心腹大患。
可以說俄國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安排,從戰略上他們是希望以武力威懾從而贏得這場戰爭,而實際上俄國人卻還要在其中尋找一個藉口收拾掉自己一方的統帥面對一場已經絕對無希望避免,已經深深的牽扯入內的戰爭,俄國人似乎還沒做好準備,而契科夫元帥在歷史上也並無太大的作為,他一直被尼古拉一世沙皇留在莫斯科,多半處於一個高階戰略分析參謀的角色。
由於歷史的變動,契科夫元帥也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兵權,雖然他也十分清楚這是尼古拉一世給他的一個圈套,但是面對這個圈套已經遙遠的遠東,契科夫最終還是動了心
1864年1月10日,林海疆視察了位於撫寧地區的前敵總指揮部,可以說隨著中華帝國的不斷勝利,前敵指揮部也一次次的前移,林海疆這個總指揮也開始退居二線,張正作為此次戰役的前敵總指揮,自然十分上心盡力,張正非常清楚,楚了高奇在四川可謂是施政軍政大權在握之外,就屬自己這個滅清前敵總指揮最為風光了,下屬的六個軍團以及海軍陸戰隊五個旅的兵力讓張正此刻信心十足。
雖然得知俄國人已經抵達了山海關一線,並且開始構築工事,但是張正有絕對的信心一戰而下,此刻張正手中握有除了二個最新抵達的重炮師之外的七個炮兵旅,共計八百餘門火炮,在強大的飽和轟擊炮火面前,一切的敵人最終的下場就只有灰飛煙滅。
林海疆在張正的陪同下視察了參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統帥部直屬軍團,可以說此番視察是林海疆突擊性的一次大抽查,因為此次參戰的都是帝國的老牌軍團,可謂是精兵強將,林海疆拿出了帝國的最佳陣容,在他看來也算對得起滿清和俄國人了,如果滿清能夠提早自動退位不用自己發動此次關東戰役的話,林海疆還真的考慮給予滿清皇室一定程度條件下的優撫,非常可惜的是滿清的餘孽根本沒有退位的打算,所以無奈之下,林海疆只好將準備用於優撫的費用充當軍費,反正都是給滿清用了,只不過是用的方法不同而已。
林海疆詳細的視察了前沿部隊的供給情況,部隊的物資、彈藥儲備,以及部隊對東北嚴寒氣候的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