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隨身攜帶的一百二十發子彈之中有六十發就是這種銅頭十字彈,俗稱的炸子號稱一槍一命。
下午的試探進攻讓原本士氣高昂的太平軍各部遭受了迎頭棒喝一般,林海疆在指揮部內望著自己僅僅三個營可憐的預備隊心中難免有些擔憂,這可能就是所謂衝動的懲罰吧現在就是自己想退恐怕也難了。
太平軍陳玉成的圍城與林海疆以往慣用的圍其三面網開一面的戰術有所不同,陳玉成將寧鄉可謂是圍了個水洩不通,大有將寧鄉守軍一舉殲滅的架勢,林海疆知道陳玉成一定在寧鄉的外圍部署了至少二道防線,因為寧鄉城地域不算很大,即便是圍城攻擊,二、三萬人也就足以填滿整個戰場了,而且林海疆相信陳玉成一定從今天下午的進攻和中午的炮擊中意識到了,過大的戰場密度只能帶來更多無畏的傷亡而已。
林海疆在計算著陳玉成能夠投入的兵力與自己守住寧鄉的可能,林海疆清楚的認識到一旦寧鄉無法固守,那麼他所指揮的東路軍將陷入一個徹底被動的局面之中,無論是這些物資、武器彈藥是被太平軍所繳獲還是被摧毀,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這不由自主的讓林海疆想起了後世赫赫有名的中國工農紅軍奇蹟一般的反圍剿經歷,拿著大刀、長矛、土槍的紅軍利用戰略上的優勢,在戰術中發揮了地形、人因的便捷條件,集中主力將前來進剿的國民黨軍各個擊破,並用繳獲於國民黨軍的武器武裝自己,多麼驚人的相似啊
只不過自己現在的處境成了當年被孤軍圍困的國民政府軍了,武器裝備落後的太平軍利用自己輕敵的思想在戰略上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而在戰術上太平軍竟然悄無聲息的再自己的鼻子下面集結起了一支如此規模的軍隊?讓林海疆納悶的是如此規模的軍隊他們的給養從何供給?
越是武器先進的軍隊對道路以及後勤的依賴性也就越強烈,先進的武器只能保證戰術層面上火力投射的優勢,卻無法保證戰略層面上的勝利,可以說林海疆此番決定發動兩江、兩廣戰役原本就是有些勉強。
林海疆也清楚最好的戰略就是鼓動挑起太平天國與清廷這對死敵之間的戰火,中華帝國坐等發展壯大,等待時機成熟,林海疆提大軍先滅太平天國,在滅滿清,進而出兵新疆入西藏、攻四川、雲貴,完成形式上基本上的統一。
林海疆之所以沒繼續等待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其中擁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太平天國夾在自己與滿清之間,可以說很難挑動其對任何一方發動進攻,因為這三方之中只有太平天國的綜合實力最弱,而且也無任何外援。
如果太平天國與滿清真的爆發戰爭,在戰略上中華帝國是出於絕對有利的地位,但是國內的民眾恐怕就是生靈塗炭了,到時候自己收回了一個滿目瘡痍,人口十不存二的中國還有什麼用?口口聲聲為了這個民族,到頭來卻因為自己的戰略決戰策略讓千百萬的民眾家破人亡?到底是在拯救民眾還是在變相屠殺民眾?
換一個角度林海疆更加清楚滿清的本質,在關鍵時刻滿清的執政者可以肆無忌憚喪心病狂的以出賣國家利益作為條件來換取歐洲列強的支援,自己在處理中南半島和東南亞方面已經將整個歐洲得罪了一大半,一旦歐洲諸國聯手進行干涉的話,那麼無論是在戰略上還是在戰術上林海疆都將完全陷於被動之地。
所以林海疆不能等歐洲列強騰出工夫來,那樣的話僅僅憑藉著自己與歐洲各國的關係,歐洲列強一定會插手自己的統一大業的,因為一個統一的中國部符合歐洲列強的根本利益,為了這個根本利益,英、法、俄等國甚至還會糾集起荷、意、西等國聯手進行干涉,而干涉就意味著大規模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結果可以說是非常難以預測的,如果中華帝國獲勝,那麼代價恐怕也將是極為慘重的,但是中華帝國將會為中華民族贏得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契機,不過如果失敗,那麼中國將會陷入比歷史上更加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陰影之中。
所以林海疆在準備極為不充分的情況下勉強發動了此次兩江、兩湖戰役,希望透過此次戰役給予太平天國的戰略縱深進行一次壓縮,並且給予其的有生力量以重創。
現在就連自己都落入了太平天國大軍的包圍之中,林海疆透過軍鴿在與後方的王法仁取得聯絡的同時在調整部隊,林海疆給了王法仁一個極其秘密的使命,林海疆命令王法仁全面啟動背影計劃,利用他被敵軍包圍的這段時間,全面掌控帝國各地政府執政官、守備司令官,帝國陸軍旅長、海軍艦長,少校以上包含少校的全部軍官,檢視個人言行,作為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