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來打江寧。”
傅平歡猛的愣在當場,雷虎看他這模樣,好像是……聽明白了。
沉默一陣,傅平歡開口問道:“不知若是搬進城內,將軍要把俺們安置在何處居住?”
雷虎呵呵笑了兩聲,“江寧城這麼大,怎麼會沒地方給大夥住。放心搬進來,有的是地方!”
如果是在滿清時代其他城市這麼講,那是真的吹牛皮。然而雷虎對南京城這麼講,卻是沒問題。
明代的南京就是清代的江寧城。之所以不再叫南京,就是因為明代是有南京北京,滿清時代只有北京這一座京城。既然名不副實,南京就改回江寧的名字。
哪怕是到了21世紀,南京明城牆包括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除了因為城市建設不得不拆除的部分,整個南京古城是儲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儲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於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歷時達28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37府、16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終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
之後也不斷修繕,到了1733年,城市根本沒有出現城牆崩潰問題。朱元璋修建的城市依舊起著完整的作用。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依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北有後湖為屏、西納石城入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
不僅其中京城城牆長達353千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雷虎仰仗的是江寧城外的外郭城牆,這些城牆超過60千米,也就是120裡。在如此漫長的城牆保護下,圍合出面積逾0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
只要有足夠的兵力保護,光是南京城內的這些土地上就能進行相當的耕種。至於往江寧城內塞進來幾萬人甚至是十幾萬人,根本就是毛毛雨。無需在意的。
傅平歡等士紳都是不肯給滿清背鍋的,等傅平歡出來講述與雷虎交談的內容,士紳們都鬆了口氣。不等他們散去,已經有部隊領著眾人到了城內幾處地方。
卻見這裡開闊的土地上,已經出現了不少明顯是臨時建築的東西。那些毛竹製作成的屋門牆壁什麼的並沒有太奇怪。只是屋頂看起來有些怪異。
傅平歡等人在江寧城外面居住,不少人本就在城內有住處。說的可憐兮兮的目的完全是為了獲得更多同情,並不是真的到了沒地方住的程度。然而見到這麼多臨時住處,倒是來了興趣。
詢問領著他們參觀的華夏軍軍人,軍人告知他們,這些臨時住處是給城外那些國營農場以及國家農民們進城後居住的場所。
傅平歡忍不住嘖嘖稱奇,“雷將軍做事這哪裡是武將,文官們別說做不到,只怕都想不到!”
其他士紳們都是與滿清官府打過交道,知道傅平歡絕沒有胡說八道。以滿清的尿性,只要不牽扯收稅與撈好處,他們就根本想不起任何事情來。
給人民建房?滿清自己人都不給自己人建房,至於普通百姓們住到哪裡,老爺們哪裡會在意。
這邊的雷虎並不知道自己奉命執行的公務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他正在領著江寧的文官們學習霍崇根據手下文史局提供的資料寫出來的《百萬漕工研究報告》。
已經學完了前面好幾大段,雷虎自己都覺得太累了,畢竟這些數字完全沒啥概念。山東從來不是漕運的目標,而雷虎也從來沒能混到吃漕運糧食的水平。
這邊休息一陣,雷虎繼續努力領導著江寧這個必須要面對百萬漕工以及漕運糧食供應的文官們學習著這篇東西。
……
海禁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遠沒有上升到決定性的地步。黃也曾在書中例舉,1560年因遼東地區糧食短缺,明廷暫許渤海灣進行海運。他是將此事作為明廷海禁之嚴厲的證明,而從另一方面講,既然對糧食短缺的遼東可以暫開海禁,那麼明中後期自嘉靖始國力漸衰,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漕運所耗代價必然大大超出海運。且以海代漕尚不能等同於解除海禁,加之嘉靖年間倭寇基本消除,明廷壓力開始來自於北方蒙古和後來崛起於東北的後金,海運取代漕運似乎越來越有充足的理由。
船伕自不必說,十六世紀初僅通州(今江蘇南通)至儀真(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