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的代價,而毛澤東以智慧為他人收屍,贏得了這場人性甦醒的勝利。
透過為叫花子收屍送葬,農民感受到團結起來的力量。毛澤東組織農民與成胥生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鬥爭,展示了毛澤東領導農民要求人權、追求民主,掌握政權為人民做好事等一系列的早期思想形成過程,體現了毛澤東青年時代善於思考,與常人不同的聰明才智,也暗示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他青年時代就在實踐中有所萌芽,已成雛形。
毛澤東打趙恆惕的牌子辦夜校、改選教育會,以廣大農民的聯名狀破解成胥生及少數官紳的聯名狀等,無不體現了毛澤東的聰明才智。毛澤東在與成胥生的每次鬥爭中,發現沒有槍的被動,這不能不說為以後真正形成和實施毛澤東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作了鋪墊。雖然毛澤東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的形成是1927年之後的事,但1925五年的毛澤東,在與成胥生的鬥爭中,看到了槍桿子出政權的重要性。這段時期的毛澤東,和當時的大多數革命者一樣,還應當是一個帶有濃厚的民主主義色彩的共產主義者,作品準確地把握住了這一點,有分寸地體現我黨的早期民主思想,生動刻畫了毛澤東在民主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領導農民和小知識分子向一切不民主的黑暗勢力作不懈鬥爭的歷程,摒棄說教,用形象和故事說話,突顯了作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4
這部長篇紀實是以小說的手法進行敘述的,因而非常好讀,同時也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偉人毛澤東真實的藝術形象,和他身處平民時期的真實經歷。
作品順應當今讀者的閱讀習慣,加快故事的節奏。小說中“調虎上山”、“聯名狀”、“金蟬脫殼”等故事,都是一環緊扣一環,環環緊扣,情節緊湊,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教育會的民主選舉,也是該作中亮麗的一筆。平糶鬥爭,是作品的高潮。發動起來的農民,與官紳已形成兩個堡壘多次較量,積有小勝,在災年到來之際,在韶山黨支部的領導之下,進行有組織、有策略的大規模鬥爭,矛盾尖銳,人物跌宕糾葛,文筆龍騰蛇絞,小故事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形成全書的高潮。緊湊的故事情節,推動高潮的形成,使作品更有張力,更有故事性,更能刺激閱讀的快感。
在寫平糶開始時,就使人感到對方來勢不善。成胥生利用做生日酒,把鄉紳喊在一起,商議對付毛澤東的辦法。當一個矮個子鄉紳告訴成胥生,最近銀田寺米行無米,有幾個農民向他要求買米度荒。成胥生對這個鄉紳說,他們不是有毛澤東嗎?你讓他們找毛澤東要飯吃。緊接著,毛澤東因韶山饑民的事情陷入了困境,組織農民向成胥生要求平糶,成胥生又將糧偷運湘潭,毛澤東聞訊馬上組織農民攔阻。讀到此時,平糶有搶米風潮的感覺,越往下讀,似乎更能坐實,情節一環緊扣一環,一旦讀完,才知確實是平糶。作品在快節奏的情節中製造了一個懸念,官紳們的謀劃防備,農民們看似過激的行動,加強了這個懸念,至一個又一個包袱抖開,才又一次看到毛澤東領導農民鬥爭的謀略。每次故事情節,均展開得較早,同為鬥智鬥勇,只平糶,包袱遲遲不開,懸心懸膽讀下來,有快意!金蟬脫殼一節,亦是快節奏進展,槍兵對毛澤東的包圍、追捕,給毛澤東造成了十分危險的局面,步步緊逼,有聲有色,為全書結束,劃了個圓滿的句號;為另一個故事的展開,亦鋪墊了一個懸念。
在結構方面,這部作品也有獨特之處。作品結構奇巧,由兩條線索貫穿,人物分頭敘述,事件交織而成。描繪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交織進行,出場人物雖多,分而不散;矛盾衝突不斷,漸漸成形。敵我雙方主要和次要人物性格,既有正面描繪,更多的是在矛盾衝突中鮮活體現。矛盾和鬥爭是統領全篇隱伏或彰顯的主線,主線由兩條明線交織而成,主要和次要人物的描畫,是主線上的珠璣,人物是血,事件是水,兩相融合,入情入理。
作為韶山五傑的毛福軒沉穩多謀,李耿侯耿直善疑,鍾志申性子暴躁似李逵,毛新梅是個慢性子郎中,龐叔侃是個血性青年,他們都是毛澤東的同窗或兒時朋友,性格各異。花費筆墨較多的劉剃頭也是刻畫得較好的一個次要人物,由他穿針引線,牽出了許多的曲折故事,體現人物性格的多樣性,細察劉剃頭,可窺一斑。忌諱直書,能找到極恰當的細節,展現了作者的功力。寥寥幾筆的老族長,僅用夾雜在話語中的咳咳聲,輕輕點染,就生動了一個人物,渲染了當時的氣氛,亦是極妙的一筆。
毛澤東是一個博學多才、智慧過人、幽默風趣的人。毛澤東這段時間的故事,在目前的許多傳記文學中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