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料是根據石灰石和粘土的有效成份來配地。要是三氧化二鐵不夠就要加入鐵礦粉,要是矽的成份不夠,就要加入矽質,這叫校正。
第一次做沒有分析資料,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試試才知道。
“第一次做嘛,不熟悉情況。這不要緊,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才有第三次。只要用了心,就會一次比一次好。”李隆基頗多嘉勉之詞。
“謝太子嘉勉。”陳晚榮謝一聲。接著道:“配料好了,就要加水,配成料漿。”
“為何要加水?”李隆基大是奇怪。
陳晚榮解釋道:“太子,不加水也能做,只是,揚塵很以,加入水,雖然用掉的石炭多些,對人沒什麼損害。”
李隆基點頭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水泥生產有幹法和溼法,幹法不加水,能耗較低。問題主要在於揚塵大,對人的身體害處大,陳晚榮不打算使用幹法生產。溼法可以減少揚塵,對人地身體有好處,因為加了水,使得能耗過大。
為了人的健康,這也值
溼法生產地另一個優點在於各成份混合均勻,流動性好,水泥的質量較好。
陳晚榮看看,原料已經差不多了,可以配料了。一聲令下,幾個壯漢動手,加水配成料漿,再裝入迴轉窯。
迴轉窯是一個帶有一定傾斜度地筒體,料漿加入後,水力一開,緩慢的轉動起來。工匠們用石炭升火,很快就火焰升騰,開始了煅燒。
煅燒是為了得到熟料,達到部分熔融就行了。這是一個緩慢地過程,只有等待。時間在無聲中流逝,所有人都是靜靜的待待,沒有人說話。
陳晚榮心裡非常焦慮,雖然水泥的生產工藝並不複雜,技術難度不高,不過,這是第一次生產,能不能生產出所需要地水泥仍是未知。
未知最讓人焦慮了!
“要是有現代社會那般先進的觀察儀器該多好!”陳晚在心裡感嘆,猛的想起一件事:“在設計的時候,怎麼就忘了要葉大師開一個觀察孔
要是有一個觀察孔,有沒有好,只需要看看能判斷出來,比起在這裡乾等好的多。
裝置簡陋,沒有檢測手段,不知道石灰石和粘土的成份,即使有著豐富的水泥生產經驗,也是用不上,除了等待,還是等待。
看看日頭,快到餉午了,陳晚榮估摸著該差不多了,叫停。工匠們把火熄了,把料放到冷卻倉裡去冷卻。
陳晚榮只能使用自然冷卻,又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餉午時分,眾人明明知道去了也是乾等,沒有事情做,仍是匆匆用過午飯,趕到現場候著。
李隆基也不例外,只不過,他比別人沉穩罷了。瞧著有些著急的陳晚榮,李隆基寬慰道:“你不要急!技藝是經過千百次的試驗得出地正確方法,沒有失敗,哪來的成功!就算這一次不成功,總結以後,還可以再做。失敗並不可怕,可怕地是不去總結。失敗了,多總結,你們一定會做出水泥!”
話說得很有道理,就是陳晚榮有些聽不進去,只是隨口漫應一聲。
不僅陳晚榮急,就是葉天衡他們也是焦慮不堪,只是沒有說出來罷了。
終於冷卻好了,陳晚榮叫取出一些一打量,大叫一聲:“成了!成了!我還以為要回爐裡,沒成想,歪打正著,剛剛好!”
生料和熟料的差別很明顯,陳晚榮一眼就看出來了。葉天衡他們聞言大喜:“真的成了!真的成了!”他們聽陳晚榮把水泥說得神乎其神,早就想見識水泥究竟是何物,現在,終於成功了,人人難抑喜悅之情,相互擁著慶賀。
李隆基拿起一塊問道:“這要怎麼用?”
陳晚榮笑道:“太子,現在還不能用,還得打磨一次。”
水泥生產給人總結為“兩磨一燒”,就是配料之前要磨細,煅燒成功之後同樣要磨細。燒,就是指煅燒。
熟料要是不磨細,沒法使
“快磨呀,還等什麼呀!”李隆基也有些心急了:“父皇還在等著結果呢!”
第二一五 大謀劃
都知道熟料打磨房在哪裡,也不等陳晚榮說話,眾人上演了一幕“螞蟻搬家”的好戲,你一塊,他一塊,很快就把熟料搬到工房去了。
這雖是試產,投的料不多,也有好幾百斤,一時之間哪裡磨得出來,陳晚榮忙道:“先磨一部分,我們來試試,看好不好用。”
做出水泥,肯定要試用一下,檢驗結果,需要的工具、鋼筋早就做出來了,石灰、河沙、石子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