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道耀眼的刀光閃過,大食兵士就會成片成片地倒下。
大食兵士不僅倒下,而且他們還會變成碎肉,唐軍踩著他們的屍身向陣中鍥入。
並非大食軍隊不善戰,實在是裝備和唐軍差得太多,不僅鎧甲不如,沒有弩,弓箭也不夠,就是這近身搏鬥,他們除了大馬士革刀、劍、矛以外,沒有什麼武器能對唐軍構成威脅。
唐軍不同,唐軍地陌刀無堅不摧,管你什麼陣型,散兵陣也好,密集陣型也罷,給你劈下去再說。
李嗣業手中的陌刀上下翻飛,也不管前面是人是馬,砍下去再說。他每一刀砍下去,不論面前的是人是馬還是盾牌,都禁受不住,盾裂人死馬翻!
以李嗣業為中心的重步兵手裡地陌刀上下揮動,成排成排的收割著大食兵士的性命。唐軍的推進速度不算快,不過,他們的前進是因為他們面前沒有能阻擋地力量,身經百戰的大食兵士在他們面前好象一張紙。
重步兵以無堅不摧的凌厲攻勢衝過大食軍隊一個又一個陣勢,無情的入了大食軍隊的陣中!
大食軍隊的防守非常嚴密,要是遇到其他軍隊,根本就不可能撼動他們地陣勢。可是,昔日的堅不可摧在唐軍面前只能是歷史,望著這一幕,古太白腦子裡一片空白,他真不敢相信,唐軍的進攻是如此的犀利!
唐軍的弓弩手也沒有閒著,不住放箭,對前面的大食軍隊以有效殺傷。攻陣與防守是不同的,唐軍進攻時,弩手會調整仰射角度,儘可能把箭矢集中,殺傷一片,以利重步兵進行最後的打擊。
這種配合是經過無數場戰鬥考驗的,協調得非常好。
每當弩箭把大食軍隊的陣型打亂,重步兵就到了,手中地陌刀把大食軍隊最後的抵抗化為烏有。
要是再不把唐軍的進攻打下去,大食軍隊有給割裂的危險,古太白不假思索道:“命令重騎兵投入,從左右兩翼包抄漢軍!”
重騎兵是大食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很少使用,騎士和馬匹都覆以重鎧,衝刺力非常可怕。命令一傳下,重騎兵出動,排著衝鋒隊形,朝著漢軍衝去。
南北朝時期,重騎兵曾經盛行一時,到了唐朝,重騎兵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中國的重騎兵之所以退出歷史舞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覆以重鎧,衝刺力極其可怕,可是,機動性太低了。再者,唐朝的軍事科技極為發達,陌刀的出現,重步兵地威力驟增,可以說無堅不摧了,已經不需重騎兵來衝陣了。
同時,唐朝的弩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威力非常大,殺傷力驚人,中國周邊的那些少數民族,根本就禁受不住唐軍的弩箭,哪裡還用得著重騎兵。
更重要地是,重騎兵需要很多的精鐵,而且用處不是太大,顯得有些浪費,最後重騎兵不得不退出了歷史舞臺。
阿拉伯帝國與唐朝不同,軍事科技不如唐朝發達,沒有陌刀,沒有足夠地弩,進攻手段單一,衝刺力驚人的重騎兵就成了心頭肉,是心肝寶貝,不到最後關頭是不會拿出來地。
重騎兵的攻擊力驚人,光是這衝刺地氣勢就夠嚇人的了,隆隆的蹄聲比起千萬個炸雷還要驚人,濺起的煙塵可以遮住陽光。
大食兵士對重騎兵有著無與倫比的信心,每當重騎兵投入,那就意味著勝利,望著隆隆前進的重騎兵,無不是信心大增,歡吹聲響成一片,以他們想來,唐軍要吃大虧了!
望著象海潮一般湧來的重騎兵,哥舒翰嘴角一扯,很是不屑,別人不瞭解重騎兵退出的原因,他還能不清楚麼?古太白派出了最厲害的重騎兵,不過,遇到唐軍那是白搭。
哥舒翰手中的令旗揮下,唐軍的弩兵馬上調整方向,密集的箭雨對著重騎兵射了出去。弩矢比起弓矢要重些,再經過弩機的發射,從幾百米外射來,衝擊力驚人。儘管重騎兵人和馬都為重甲覆蓋,射在身上還是很難受,即使不受傷,也是疼痛難忍。
人吃疼還好說,可以忍住,戰馬吃痛,就要亂躥、驚奔。儘管騎士的騎術不錯,也要費好大的力氣才能穩定住。
唐軍的弩矢是一撥接一撥,好象蝗蟲一樣射來,在如此密集、強勁有力的弩矢面前,重騎兵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墜馬者不在少數。
等到重騎兵衝到唐軍面前時,傷亡已經不小了。大食帝國的重騎兵衝鋒時就沒有吃過這樣的虧,古太白的臉色極為難看。那些原本興奮不已的大食兵士不由得心驚,歡呼不再!
戰鼓擂響,重步兵早就調整好隊形,端著陌刀迎著重騎兵移動,相接之際,陌刀劈下。這次,不是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