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1)區際勞動力遷移存在巨大障礙。由於遷移成本昂貴,落後區域的勞動力難以支付昂貴的遷移費用。勞動力遷入區和遷出區之間也存在著結構性障礙。發達區域需要的具有專門技術、管理才能及教育程度頗高的勞動力,而落後區域希望遷出的是那些在本地無發展機會、缺乏一技之長的勞動力。

(2)由於發達區域的先發優勢所產生的巨大聚集力,對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大,再加之落後區域資本市場發育不健全、投資風險高、缺乏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企業家人才等,因此,促使資金、人才由落後區域流向發達區域。

(3)國家初期的經濟發展目標是追求全國經濟高速增長,因此,政府的公共投資傾向於具有良好發展條件的發達區域,貿易、關稅等優惠政策也偏向於保護髮達區域的產業。

(4)由於早期發展階段的交通通訊業不發達,區際聯絡不暢通,因此,區域間連鎖效應(interregional linkage effects)的缺乏導致發達區域的技術、產業、社會變革思想等的波及效果傳遞甚緩,無法影響落後區域的發展。

由於上述四個方面的影響,會加快早期經濟發展起飛階段區域間經濟增長不均衡程度擴大的速度。在接近t1點時,區域間經濟增長差距的擴大速度減緩。至t1點後,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區域間經濟增長差異漸趨縮小,傾向於均衡增長。其具體成因表現在:

(1)隨著國民經濟實力的增強,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落後區域投資機會增多,發達區域產業發展達到擁擠程度後開始向外擴散。由於昂貴的運輸成本轉為下降、遷移費用減低、選擇性遷移消失,隱藏性失業勞動力有能力遷出,再加之發達區域的勞動力市場亦趨於飽和,有技能的勞動力開始回流至發展程度較低的落後區域。

(2)發達區域因擁擠而出現聚集規模不經濟,水電、土地價格上漲,環境汙染加劇,投資效益下降,資本開始從發達區域倒流至落後區域。

(3)國家經濟發展目標由經濟高速增長目標(即效率目標)轉向福利目標(即公平目標),政府政策開始對區域發展失衡謀求補救之道,公共投資傾向於落後區域,優惠政策也偏向支援落後區域的發展。

(4)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區域間連鎖效應增強,發達區域對落後區域的輻射作用增強,其波及效果有足夠的力量影響落後區域的發展。

根據以上分析,促使區際經濟增長差異呈倒〃U〃型變動趨向的決定因素可歸結為:人口遷移成本;投資收益率;國民經濟發展目標;區域之間的連鎖效應。

威廉姆遜的倒U型理論提出之後,在學術界產生了極大的反響。不少學者透過實證研究支援威廉姆遜的理論。美國區域經濟學家阿朗索(W。Alonso,1980)在倒U型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鍾型理論〃(Bell Shaped Theory)。114當然,也有不少學者對威廉姆遜的理論提出了質疑。如印度經濟學家帕特奈克(S·C·Patnaik,1981)指出,由於支援早期發展階段趨異的經濟資料不足,所選擇的發展中國家缺乏代表性,以及各國使用的收入概念的不一致,因此,威廉姆遜倡導的區際經濟差距趨於縮小的結論不具備普適性。115中國學者自1980年代以來也對威廉姆遜的理論進行長時間的討論和驗證。魏後凱(1995)認為,從總體的一般趨勢而言,二戰後發達國家的區際經濟差異大多趨於不斷縮小,而發展中國家的區際經濟差異則大多趨於不斷擴大,這說明從長期的一般趨勢看,威廉姆遜的倒U型假說是存在的。116饒會林(1999,2005)從理論推導上對威廉姆遜的倒U型曲線作了發展與完善,提出了雙S曲線模型(見圖3。4)。117

S曲線原理常見於國內外大多數城市經濟學、城市地理學著作,它揭示了城市的發展和整個區域的城市化是一個由緩慢到快速再到緩慢發展的過程。雙S曲線所反映的規律是一前一後兩個發展起來的區域按慢…快…慢速度發展所形成的組合關係的規律。從圖3。4可直觀地看出S1與S2的縱座標差距所揭示的原理。即在M點之前,同一橫座標上的點所對應的縱座標差距由小到大;呈逐漸擴大的趨勢;而在M點之後,這種差距轉而由大到小,呈逐漸縮小趨勢。如果經過M點的橫座標的垂線分別與S1和S2相交於A和B,則在數學上很容易證明線段AB為S1和S2之間距離的最大值。

圖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