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主帥之爭
皇祐四年(1052),廣西的儂智高攻佔邕州城(今南寧),改國號大南,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歷。接著連破沿江九城,屢次打敗官軍,圍攻廣州達57天,聲勢非常浩大。
原來宋朝對境內南方各少數民族主要採用羈縻州制度實施統治,羈縻州的官職都由少數民族的土酋擔任。當時廣西一帶的少數民族儂峒,受到交趾的侵略,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由於北宋王朝沒有組織有效的反擊,儂峒只好自立政權,反抗交趾。1039年,儂峒首領儂全福在廣源州建立長其國,稱昭聖皇帝,後來遭到交趾侵略,儂全福父子被擒遇害。
慶曆元年(1041),儂全福的次子儂智高與其母阿儂在儻猶州建立大曆國,繼續抗擊交趾。面對交趾的侵略,儂智高多次請求宋朝支援卻遭拒絕,於是儂智高由擁宋變為反宋,拜廣州的漢族落第進士黃師宓、黃瑋為軍師,試圖據兩廣而自立。
面對儂智高的叛亂,宋廷迅速派出楊畋、曹修出師*,但久戰無功,幾次大戰都全軍覆沒。
接著宋廷又派秦州知府孫沔為廣南安撫使,石全彬為副使,另派桂州知府餘靖與楊畋、孫沔等部會合,全力剿滅儂智高。無奈儂智高兵多勢大,並佔有有利地形,宋軍十數次進攻毫無收穫,死傷無算。
儂智高趁此機會,要求宋廷允許他做邕桂等七州節度使,算作投降的條件。這個訊息傳到京師,人心惶惶,宋仁宗本打算息事寧人,答應儂智高的要求,樞密副使梁適指出:“如果答應儂智高的條件,那麼嶺南一地將永遠不能迴歸宋朝。”仁宗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去找宰相龐籍商量。
龐籍說:“剿滅儂智高,非狄青不可。”
狄青這些年仕途順利,當時以彰化軍節度使知延州,並擢為樞密副使。當他聽說廣西儂智高叛亂的訊息,便主動請纓,要求率領兵馬,征討賊人。
仁宗看到狄青的上書,十分高興。但是能不能派狄青擔任平南主帥,卻在宋廷引發了強烈爭論。當時就有諫官韓絳對仁宗說:“武人不可專任,最好另派一位文官去輔佐他。”所謂輔佐,其實往往是監督、牽制。原來宋朝自太祖太宗開始,就重用文官,認為武人手中有兵,不易控制,因此在朝中壓制武官,重文輕武實在是宋朝的政治傳統。
仁宗拿不定主意,就與宰相龐籍商量,龐籍說:“狄青是行伍出身,如果用文臣輔佐,可能造成號令不能專一的局面,這對領兵打仗是很不利的。如果官家並不信任狄青,那還不如不派他去呢。”
仁宗於是斷然決定,授狄青為宣徽南院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提舉廣南東西路經制盜賊事,差不多相當於總後勤部部長、湖南湖北軍區司令、平定廣南儂智高叛亂前線總司令。同時仁宗下令廣南所有將士都歸狄青節制,出行前一天,還親自在垂拱殿為狄青置酒餞行。
5.狄青平南
在古代的演義小說中,有關於狄青的演義三部曲。
第一部是《萬花樓》,全稱《萬花樓楊包狄演義》,又名《大宋楊家將文武曲星包公狄青初傳》,敘述傳奇人物楊宗保、包拯、狄青等忠臣良將抗擊外侮、斥佞除奸、忠君報國的故事。包公斷狸貓換太子案,以及楊、包、狄與奸相龐洪的鬥爭都寫得有聲有色,扣人心絃,楊宗保的老成持重,狄青的血氣方剛,包拯的足智多謀,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部是《五虎徵西》,又名《五虎平西珍珠旗演義狄青全傳》,故事承接《萬花樓》,敘述狄青、張忠、劉慶、李義、石玉五虎將出徵西夏的過程,以及狄青和單單國八寶公主的愛情故事。
第三部是《五虎平南》,又名《五虎平南狄青後傳》,承續徵西故事,敘述以狄青為首的五虎將率兵南征,平定廣源州依智高叛亂的經過,以及狄青的兩個孿生子狄龍、狄虎在出徵中與敵方女將段紅玉、王蘭英之間的愛情糾葛,同時也穿插了包拯、狄青與朝中奸佞鬥爭的線索。這部演義小說的情節,絕大部分都是虛構的,但狄青徵西、平南的赫赫戰功,卻完全是史實。
話說在宰相龐籍的大力推薦和仁宗皇帝的英明決斷下,狄青終於來到了廣南前線。很快狄青就發現宋軍屢敗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號令不一,沒有完整的作戰計劃,各地將領隨意出擊;二是由於隨意出擊,屢遭失敗,死傷既多,將士們畏敵心理蔓延。
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狄青與孫沔、餘靖諸將領會合後,便下令沒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與敵人應戰。
當時的廣西鈐轄(相當於邊防武警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