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傘吧蕉� 保�嗣�賾彌兩瘛�

第二章 齊魯史話(9)

秦漢時期,今山東地區有“膏壤千里”之美稱,農業經濟極為發達,所產糧食源源不斷地透過黃河西上,運往關中地區。西漢時,山東境內有1700多萬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國首位。後來,雖然遭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破壞,經濟仍很發達,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依然是經濟中心。

隋初,山東各州縣普遍安置糧倉,戶口占全國總戶數的21%。到唐代的開元天寶年間,山東每年都要將幾百萬石的粟米漕運至關中。到了唐朝後期,雖然幾經戰亂,但山東的農業生產仍然在發展,達到了“田疇大辟,庫倉充積”。宋金元年間,山東地區在經受著統治階級嚴重剝削的同時,還遭受著外來的侵擾,經濟基本處於滯退狀態。從人口方面來看,元代的山東有38萬戶、126萬人,與金代相比戶減少了約75%、人口減少了約87%。明朝初年,由於山東“多是無人之地”,統治者開始採取獎勵人民墾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耕地面積迅速增長為7240萬餘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清康熙年間,土地增至9000多萬畝,是鴉片戰爭以前山東耕地的最高數字。

山東還是使用鐵器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春秋初年,齊國就已經開始使用鐵製農具了。西漢時,全國設定鐵官48處,而山東就有18處。唐朝年間,兗州堪稱礦冶中心,萊蕪有鐵冶13處、銅冶18處。北宋時,萊蕪的鐵冶規模有了進一步擴充套件,與江蘇利國監並列為京東兩大鐵冶中心。明朝初年,山東的年產鐵量達315萬餘斤,居全國第三位。

山東的其他礦產也很豐富。比如:南北朝時期,山東基本完成由製陶到制瓷的飛躍;隋唐至明清年間,德州、嶧縣、淄川等地都是聞名全國的陶瓷產地;宋朝時,登、萊兩地盛產黃金,元豐年間的黃金產量約佔全國的90%;明朝初年,濟南、青州和萊州盛產鉛,年採鉛量約為32萬斤;清朝時,山東煤礦已大量開採,嶧縣煤礦非常著名,乾嘉時期運往京師、奉天的煤炭達數百萬石。

山東的紡織業也舉世聞名,定陶、臨淄、亢父(今濟寧)是漢代的三大紡織中心,所產紡織品數量多、質量好,透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等地,使山東成為“絲綢之路”的主要源頭之一。唐代時,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已馳名全國。宋代還在青州設立了織錦院,專門織造高階紡織品。明清時期,濟南、臨清、濟寧等城市都有較為發達的紡織手工業,帶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也開始出現。

1840年,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東經濟也逐漸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農民和手工業者不但遭受封建勢力的盤剝,還要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隨著洋貨在山東境內的傾銷,大量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破產、失業,農民更加貧困,自然經濟遭受前所未有的瓦解。

但資本主義在中國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山東出現了近代工業。比如:濟南有從事軍工生產的機器局;淄川、棗莊、平度等地有金、煤、鉛等礦產生產;煙臺有張裕釀酒公司、繅絲廠等輕工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帝國主義由於忙於戰爭,對中國經濟的侵略有所放鬆,山東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定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山東經濟達到了建國前的最高水平。“七七”事變(1937年)後,山東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區,侵略者為了使侵佔區的經濟殖民地化,大肆掠奪山東的“二白二黑”——食鹽、棉花、煤和鐵。對於戰火遺存的工業,日本侵略者強硬地採取“軍事管理”、“中日合辦”等手段,迫使絕大部分的民營工業陷於倒閉的絕境。特別是在人力、物力方面,他們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據1945年12月的不完全統計:八年抗戰期間,山東共死亡668143人,被抓壯丁393259人,被掠牲畜10797921頭,被搶糧食2356972斤,被毀壞的農具有2542844件,被燒燬的房屋有1151186間。這使得山東地區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各種作物大幅減產,有的甚至減產50%以上。

山東是革命聖地,歷史上曾有無數著名事件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發生。比如:新莽末年,在琅邪郡海曲縣(今日照)發生的呂母起義和莒縣樊崇領導的赤眉起義;隋朝末年,鄒平王薄、兗州徐圓朗、章丘杜伏威等分別領導的農民起義;唐朝末年,濮州(今鄄城)王仙芝、曹州冤句(今菏澤)黃巢領導的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