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俗、宗教、遺蹟、人物等進行一次徹底的探尋,從依稀存在的蛛絲馬跡中一窺歷史的真相,以滿足我們對齊魯文化長久以來的好奇之心。

編者

2007年11月

第一章 齊魯文明的初曙(1)

齊魯現在是我國山東省的專稱。但在歷史上,齊魯大地遠遠不止山東一省,還包括今天的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部分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現:早在四五十萬年前,齊魯大地上就已經出現了古人類。此後的後李、北辛、大汶口、龍山、嶽石文化時期,它又隨著歷史的發展留下了厚厚的印記,構成了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輝煌篇章。

第一節最早的“齊魯人”

——沂源人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齊魯人”是“沂源人”。這是根據1981年考古結果得出的結論。當時,中國考古人員在山東淄博市沂源縣騎子鞍山東坡的石灰岩裂縫中發現了大量古人類化石。經研究表明:這些人類化石距今約四五十萬年,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齊魯人”。這些“齊魯人”主要生活在魯中的泰沂山區,身體特徵與同一時代的“北京猿人”極為相似,捕獵物件也極為相近。後來,這些 “齊魯人”經過幾十萬年的漫長進化,逐漸由山嶺移居到平地,在大約一萬年前來到沂、沭河兩岸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生活。

由於古人類化石發現在山東淄博市沂源縣,所以考古學家稱其為 “沂源人”。

“沂源人”的發現,填補了我國猿人地理分佈上的一個空白,使齊魯人成為祖國大家庭中資格最老的成員之一。

沂源人考古發現場所

第二節齊魯文明的前奏

——東夷文化時期

“東夷文化”又稱“海岱文化”,是距今8300—3900年前產生於齊魯大地的文化,有人稱其為齊魯文明的前奏或前期文明。這一時期的文化之所以被稱為“東夷文化”,是因為古代文獻將史前齊魯居民稱為“夷”或“東夷”。

東夷文化的發展可分為5個時期,即距今8300年的後李文化時期、距今約7300年的北辛文化時期、距今約65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時期、距今約45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和距今約3900年的嶽石文化時期。

一、後李文化時期

“後李文化”發現於1992年,主要分佈在泰沂山系北側的山前地帶。當時,山東省文物部門在臨淄齊陵鎮的後李家村進行考古發掘,於古車馬遺址中發現了許多古代的陶器碎片。經文物專家鑑定,這些碎片距今約8200—8500年,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之一。由於是在臨淄後李家村發現的,所以叫做“後李文化”,那段時間也被人們稱作“後李文化時期”。

後李文化遺蹟主要包括房址、壕溝、灰坑等。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平面多圓角方型或長方形,面積一般30—50平方米,大者50餘平方米。居住面有的經過燒烤,有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陶器以紅褐陶為主,紅、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製作工藝為泥條盤築,器表多素面,器形以圓底器為主,僅有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類主要有釜、罐、壺、盂、盆、缽、碗、形器、杯、盤、器蓋和支腳等。

由此可見,“後李文化時期”的生產力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和規模,能夠製出造型古樸、質地鬆軟的陶瓷器皿,並對顏色有了很好的認識和使用。

二、北辛文化時期

北辛文化是在1978—1979年間的考古中被發現的,因發現於滕州官橋鎮北辛村附近而得名,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是原始社會開始趨向繁榮的重要階段。

據考古發現:當時的北辛地區是一個氏族部落的聚居地,部落中的人們已經能夠手工製作鼎、罐、釜、缽、碗、盆、壺、支座等多種型別的陶器,還會在器物上刻畫窄堆紋、北辛文化考古發掘現場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一章 齊魯文明的初曙(2)

蓖紋、劃紋、壓劃紋等飾紋;石器磨製的工藝已非常精細,如斧、鏟、鐮、磨盤、磨餅、鑿、匕首等的器形非常規整,有很好的光滑度;懂得了農耕,會使用石鏟、鹿角鋤等各種石器翻鬆土地,從事農業生產,而且會使用石磨盤來加工糧食;手工業生產出現萌芽,開始使用野生纖維和動物毛絨進行紡織、縫紉、編織;建成了半地穴式的圓形房屋,居住條件較後李文化時期的人類有了很大進步;家畜飼養、狩獵、捕魚等也比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