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年前,這裡發生了一次極為強烈的造山運動。古泰山被抬出海平面,成為巍聳於天地間的一座“龐然大物”,這就是地質學上所說的“泰山運動”。

香火繚繞的泰山玉皇頂

此後,經過將近20億年的風化剝蝕,古泰山的地勢逐漸平緩。大約在古生代初期,由於華北地區發生地質性沉降,海水大量侵入,古泰山再次沉入到汪洋大海之中。大約在中生代晚期,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泰山的南麓出現了數條斷裂,處於斷裂北盤的古泰山逐漸抬升隆起,並風化剝蝕,再次成為陸地。新生代時期,在喜瑪拉雅山的造山運動影響下,泰山沿斷裂處繼續大幅度抬升,大約在新生代中期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泰山的總體輪廓。

泰山的地貌分為剝蝕堆積丘陵、衝洪積臺地、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等四大型別,地殼運動遺蹟非常豐富,具有非常重大的地質研究價值。泰山上有一種距今將近20億年的岩石,被學術界譽為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岩石之一,其對於研究中國東部太古代地層的劃分、對比和太古代歷史的恢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泰山南部的古界岩層上分佈著大量裂隙泉,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泉水甘冽透明,“性寒而沉,味甘而潤,有清心明目,止煩潤腸、利二便和輕身延年”之功效,古人曾將其稱為“泰山神水”。

在泰山北部,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炭巖的岩層逐漸向北傾斜,地下水在縫隙處露出成泉,並由錦繡川向北成星羅棋佈狀。而在泰山北麓的丘陵邊緣地帶,岩溶水向北潛流,因受到地層輝長岩的堵截而紛紛湧出地面,使得古城濟南成為“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泉城。

泰山西北麓的張夏、崮山等地,灰巖和砂頁岩的發育極具有典型意義,經考證已確定為我國的寒武系中、上統的標準剖面,堪稱古生物眾多種屬的命名地。

泰山位於黃河中下游的東西通道交叉樞紐之側,也位於華北平原的南北通道上,所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對泰山的文化弘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歷史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開發泰山,發現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以及發現於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有力的佐證。此外,考古學家還在此地發現了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這些都足以證明泰山是中華文明的肇源地之一。

第九章 巍巍泰山(2)

泰山拔地而起、雄姿盎然,自古就被封為“五嶽之宗”,被譽為“名山、神山、聖山”。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魯頌》中有“泰山岩巖,魯邦所瞻。”的記載。孟子曾說:“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的宏偉令人神往與崇拜,發展到極至便是帝王的封禪。自秦漢以來,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通常都要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據史書記載:先秦時期有72位君主到泰山封禪;秦漢以後的歷代皇帝曾27次到泰山封禪。漢武帝曾稱頌泰山:“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導致各種宗教文化相繼滲入泰山,群眾性的登山朝拜活動也日益昌盛,歷代的文人墨客、名家賢士接踵而至,並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比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嶽》、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石刻、碑碣等無所不包,而且均是中國的傳世名篇、稀世珍品。泰山由此擁有了“中國曆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的美稱。

除此之外,我國古代被尊為大聖人的孔子曾多次登上泰山,並留下了眾多歷史遺蹟,如孔子廟、孔子小天下處、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蹟坊、瞻魯臺、猛虎溝等,均是景色優美、文化氛圍極濃的旅遊勝地。戰國時期,人們曾沿泰山山脈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遺址留存至今。

由此可知,泰山“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是當之無愧的。它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華夏文化之根本、東方文化之寶庫,並於1987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單。

第二節泰山的神話傳說

泰山是一座名山,也是歷代帝王、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雲遊僧道、百姓眾生的嚮往之地。人們均以登上泰山而自豪,使得不同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憧憬希望在泰山以不同的形式和載體體現出來。泰山不但擁有了雄偉壯美的自然景色、燦爛豐富的歷史文化,還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