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油布子”)蘸上少許豆油,擦拭鏊子,要將其擦亮、擦勻,這樣既能清潔去汙,又能使烙熟的煎餅易與鏊子分離,避免貼上。
接下來就是用飯勺舀著糊糊倒在鏊子中央,再快速地用長條形竹坯子(或竹耙子)將麵糊向鏊子的四周攤擀,一定要攤滿整個鏊子,並攤均勻,幾秒鐘後煎餅就烙熟了。此時的煎餅中間乾硬四周綿軟,只要用雙手輕輕一揭,一張圓圓、薄薄的煎餅就做好了。泰山煎餅由於薄如紙、脆如酥、少水分、耐貯存,成為久負盛名的傳統食品。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章 食不厭精話魯菜(15)
在泰山地區,煎餅的吃法也很有講究,那就是不能空口吃煎餅,必須卷著其他食物一起吃,比如卷肉絲、卷油條、卷豆腐、卷海帶絲等,而且只要是能想到的,幾乎都可以用煎餅卷著吃。最為經典也最為普遍的吃法就是用煎餅卷大蔥。將一張煎餅對摺幾下,抹上一層豆瓣醬,放上幾根大蔥(只要蔥白),然後用煎餅捲起來狠狠地咬上一大口,那個香味就甭提了。由此有了“吃煎餅,卷大蔥,香噴噴,賽油餅”的民謠。
4�糖酥火燒
糖酥火燒又叫龍桑寺火燒,形如滿月,黃酥油亮,雖與月餅極為相似,但“內容”卻比月餅豐富。其外觀焦而不糊,聞著香氣誘人,入口酥而不碎,醇香可口,酥、香、甜俱佳,系商河(地名)的傳統名吃。
據說:糖酥火燒最早由商河縣龍桑寺附近的謝姓點心鋪創制於清朝初期,那時只有有錢人家才能吃得起。它主要以麵粉、油和糖為原料,製作時先將適量麵粉放入鍋中,用油煎炒,煎炒好之後加入香油等調料拌勻,此為酥。接著將部分麵粉用溫水和好,稍餳片刻後擀成餅,抹上酥,捲起來,再抻拉成長條,切小段,製成多層皮,最後包上糖餡就算制好了火燒坯。
接下來是烤制。糖酥火燒是否酥脆、香甜、美觀,與烤制有很大關係。早些年,人們使用的烤爐非常別緻,下面是支起的大平鍋,鍋上面有一個鐵鍋蓋,鍋蓋上是呈三角形的三個鐵鼻,可以用來拴三根鐵鏈,以便將鐵鍋蓋吊起,而且吊起的鐵鍋蓋還可以根據需要在平鍋上面自由移動。接下來將木材劈好,放到鍋蓋上面點燃,然後將部分木炭火取出放在平鍋下面,要連續新增,以保持鍋面的溫度。最後將做好的火燒坯放到平鍋上面,然後移動鍋蓋使其壓在平鍋上,將火燒加在中間,同時使火燒兩面受到烘烤。對於糖酥火燒的烤制火候,必須拿捏得非常準確,火太旺容易烤糊並夾生,火太弱則烤不出脆酥的火燒。
建國後,隨著人們對傳統名吃的重視、繼承和發展,糖酥火燒的製作工藝也不斷改進,特別是電烤箱的使用,不僅使火候難掌握的問題得到解決,還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此外,在配料方面也有了很大改進,增加了花生米、核桃仁、青紅絲等餡料,使糖酥火燒的味道更加鮮美。
如今,糖酥火燒因價格低廉、酥脆香甜、易於存放、攜帶方便而受到百姓喜愛。商河縣的糖酥火燒鋪也發展到數十家,年產量達200多噸。
5�石蛤蟆
石蛤蟆是一種水餃,系博山人石玉璞於20世紀30年代初所創。最初,石玉璞只經營酒菜,店面在博山(現張店人民西路),靠薄利多銷起家,後來增添了水餃。
石家水餃有四大特色:其一,皮薄,且厚薄均勻,煮熟之後透過薄薄的餃子皮可見內部的餡;其二,餡大,用肉肥瘦比例得當,海米、木耳、香油多而出味,外加蒜黃或者韭菜,味道鮮美醇厚、肥而不膩;其三,下水餃的技術有獨到之處,水餃入鍋後,火候掌握得法,水餃在鍋中不破皮,盛入盤中不粘連;其四,吃水餃時,都會贈送一碗椒湯(用煮水餃的湯,加醬油、醋、胡椒麵和青頭配製而成),順應了“原湯化原食”的民間食俗,而且湯汁味美,很受食客們的歡迎。
20世紀40年代初期,石家水餃已非常出名,生意越來越興隆,引起了其他飯鋪的嫉妒。由於石家水餃體大身肥,外形好似元寶,再加上同行們期待石家水餃早日垮臺,便給石玉璞起了個外號——“石蛤蟆”, 意思是蛤蟆跳到熱鏊子上,很快就會“死亡”——垮臺。
第十章 食不厭精話魯菜(16)
石玉璞聽說後,急忙出錢請客,並在席間拱手懇求鄰居、同行們不要叫這個外號,卻適得其反,石蛤蟆水餃的名聲反而更大了,飯鋪生意更加興旺。1983年,我國著名園林藝術家陳從周教授來到博山,品嚐過“石家水餃”後讚不絕口,揮毫書就七個大字:“博山風味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