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常給人家當短工而不取報酬,只以借閱主人家的書籍作為交換條件。

匡衡家點不起燈,為了學習,他就將牆壁掏了個洞,“偷”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匡衡青年時已精通《詩經》,而且非常喜歡探討詩句的含義。很多儒生曾說匡衡“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當時,匡衡曾與大文人蕭望之、梁賀對詩,深得對方的賞識。蕭望之曾親自上奏章,請求皇帝任用匡衡。起初,匡衡應試射策甲科。按照當時規定:甲科為郎中,乙科為太子舍人,景科(即丙科)為文學掌故。由於匡衡“所對文指不應時令”,只是以景科身份擔任文學掌故。在任期間,匡衡政績卓著,很多學者上書褒揚,稱其“經明不凡,當世無雙”。皇帝對匡衡的才學早有耳聞,於是賜封他為郎中,隨後相繼擔任博士、給事中、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光祿勳、御史大夫等職。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因病去世,匡衡被委任為相,賜封樂安侯。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六章 齊魯英傑(16)

擔任丞相後,匡衡在治國安民的問題上極力主張“禮讓為國”,並主張從君臣做起,否則“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鬥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要想做到“民不爭”、“下不暴”、“眾相愛”,就必須整頓吏治,令“公卿大夫相與循禮恭讓”。

此外,他還提出了“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放鄭、衛,進雅、送,舉異才,開直言,任溫良之人,退苛薄之吏”等於民生國計極為有利的政治主張,對當時千瘡百孔的*政治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漢元帝去世後,匡衡向漢成帝上書,建議“戒妃匹,勸經學,學威儀之則”。皇帝非常贊同,欣然採納他的意見。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匡衡向皇帝上奏,彈劾佞臣中書令石顯,但沒有被皇上採納,匡衡憤然請求辭職回鄉,但漢成帝並不恩准,而是多番安撫,並賜美酒、肥牛等物。

翌年,有人告發匡衡的封邑多佔土地數百頃。不久,他的兒子匡昌又醉酒殺人,在被捕入獄後,匡昌的弟弟帶人劫獄營救。諸多事情令匡衡惶惶不安,於是免冠待罪,皇上查明此事後將其免官為民。

返回故里的匡衡鬱鬱寡歡,最終病死家中,其墓地就在位於嶧城西南7公里的匡潭村,也就是匡衡的故鄉。

第三節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諸侯紛爭,戰亂頻頻,這樣的時代正是英雄豪傑馳騁疆場、揮灑才華的舞臺,而鍾靈毓秀的齊魯大地,就在此時出現了諸多名士英雄。

一、智慧的化身: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他出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父親諸葛珪曾做過東漢的泰山郡丞(普通的文職小吏),因此諸葛亮算得上是出身官吏之家。

諸葛亮雕像

諸葛亮共有兄弟姐妹五人,排行老四,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在他8歲那年,父母相繼去世,姐弟五人只能投靠叔父諸葛玄。後來,袁術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諸葛亮姐弟便跟隨叔父來到南昌。沒過多久,東漢朝廷又委任朱皓為豫章太守,失去官職的諸葛玄只得率領全家來到襄陽,投奔荊州牧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

197年,諸葛玄因病去逝。此時,諸葛亮的兩個姐姐都已出嫁,哥哥諸葛瑾在老家沒有音訊。為了生存,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來到襄陽城西的隆中,蓋了幾間茅草屋,開始躬耕生活。諸葛亮在隆中住了10年。在這段時間裡,他閱讀了大量文史典籍,並對兵家、法家的著作和管仲、樂毅等人進行了深入研究。

諸葛亮飽讀詩書,對天下局勢分析透徹,深得沔南名士黃承彥的敬重。有一天,黃承彥問諸葛亮:“孔明,聽說你還沒有娶妻,我有一個女兒,雖然相貌不太好,但很有才學,不知你是否中意?”諸葛亮早就聽說黃老先生有一個才女,自己也曾有心求慕,只是礙於家境,一直沒有言明,如今聽老先生問起,當即欣然應允。這位諸葛夫人就是黃碩。她對諸葛亮的事業有很大幫助,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就是受夫人的啟發。

後來,投靠荊州牧劉表的劉備(公元161—223年,字玄德,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的建國者)向司馬徽(字德操,今河南禹縣人,有“水鏡”先生之稱)求教安天下之大計。司馬徽告訴劉備:“有伏龍、鳳雛兩人,得一人即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