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知道:各省的軍政大權基本上被袁世凱的心腹爪牙所控制,力量對比袁賊佔優勢。
惟獨西南川滇黔三省,是他的薄弱環節。
因此,反袁的革命勢力必須抓住四川這個突破口,作為進行討袁作戰的重點。
袁世凱深為西南空虛焦慮萬分,他派其親信陳宦入川掌握軍政大權。
袁世凱派遣3個師、3個混成旅,共六七萬人的精銳部隊入川震懾。
劉伯承在川東的軍事活動,進展很快。
他以涪陵為中心,策動楊光烈(涪陵警備隊長)率部起義成功,有了120支俄式槍,局面一開啟,前來投奔的武裝力量越來越多。
劉伯承及時將這些部隊集結到大順場,宣佈起義,定番號為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劉伯承任指揮。
從此,重慶至宜昌一段江面,北洋軍的船隻經過,就遭到兩岸山上的槍擊,而忠縣一帶尤為劇烈。
過往的北洋軍吃了不少虧。
川東護國軍和劉伯承的戰績,被川東人民群眾所津津樂道,成了擺龍門陣的資料。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手持青鋒衛共和(3)
重慶西面的壁山,是通往川南必經的交通要道。
北洋軍曹錕部到處姦淫擄掠,尤其是丁家坳一帶受苦頗深,連小學校也被佔用。
校長張明安是一個正派的讀書人,目睹曹錕部隊的種種暴行,義憤填膺,曾密謀用炸彈除掉侵佔小學校的曹錕部隊。
由於經驗不足,被北洋軍察覺,張明安潛回老家避難。
這位老革命黨人決心開展討袁的軍事鬥爭,號召農民起來反抗北洋軍,保護家鄉免遭蹂躪,成立壁山縣義勇軍司令部。
張明安久聞劉伯承英勇善戰,邀請他去壁山幫助整理、指揮新成立的起義隊伍。
劉伯承慨然同意,但是支隊長王維綱隨熊克武繞道昆明尚未歸來,第四支隊的事務還得辦理,因此離隊時間不能過久。
到達壁山後,劉伯承立即和農民首領吳國安、朱建勳等見面,首先對這支自發的農民武裝給予了高度讚揚,接著又對討袁的形勢和群眾性反袁戰法,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農民領袖們在思想上大為開竅,討袁信心倍增。
據義勇軍偵察,在川南與蔡鍔護國軍為敵的川軍周駿師,急需補充5000套軍裝等物資。
在一名團長率兩個連的押送下,預計第二天早晨到達丁家坳附近。
劉伯承特別高興,他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而以弱勝強,伏擊則是最佳的戰術。
他親自去觀察地形並選定了伏擊地點。
第二天上午,敵人運輸隊果然來了。
敵團長騎在馬上,趾高氣揚,督促著隊伍前進。
突然兩邊槍聲大作,一片殺聲,敵人踏進了劉伯承在龍坳預設的伏擊圈。
敵兵亂作一團,像無頭蒼蠅似的四處亂竄。
劉伯承衝在前面,他大聲地對敵人喊話:“弟兄們,莫要替袁世凱賣命啦!前面義勇軍多得很,只要繳械投降,我們保障你們的性命。”
在義勇軍軍事與政治雙重攻勢之下,敵軍紛紛繳械投降。
於是兩個連的武器、五千多套軍裝以及所有的物資,外加戰馬一匹,都成了義勇軍的戰利品。
劉伯承從這次成功的伏擊戰例中探索出一種以弱制強的戰術,而在他漫長軍事生涯裡,伏擊戰法得以不斷創新發展,並且被總結成指導性強的軍事教材。
龍坳一戰,震動壁山縣,南部十多個場、鎮農民群起響應討袁。
劉伯承乘此良機,抓緊協助張明安組訓義勇軍,使之走向正規化。
先後任命原來四個首領為營長,投降過來的連長謝克伯升了營長,同時任命了兩位參謀和一位秘書。
這樣一來,義勇軍在組織上初具規模。
義勇軍全部都穿上新軍裝,士氣昂揚。
劉伯承意識到與民為敵是北洋軍的致命傷。
討袁軍兵力裝備雖不如北洋軍,可是隻要人民群眾同討袁軍親密合作,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的。
他在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的同時,嚴格治軍,告誡義勇軍對人民要公平交易,不準亂拿群眾財物,違者嚴懲不貸。
這種治軍的新思想是他“衛共和”的具體化,當然受到農民群眾的擁護。
張明安領導的這支義勇軍,在劉伯承協助下建立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