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以前存在,現在則是更突出了。
涉及到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家族勢力想要在國內繼續推動壟斷,繼續保持壟斷優勢,想要製造出壟斷寡頭。而平民勢力則想政府的力量代替家族勢力,整合資源,擴大優勢,防止壟斷寡頭的形成,就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
而且還是激烈地碰撞。
人事問題,更是重中之重,所有的事情都由人來完成,因此,人事調整在所有重大政策提出和推行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高海調任牛城市擔任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牛城市的牛鋼在燕省7鋼中排名不算靠後,但牛城對於整合大計一直是消極態度,本來在天鋼事件和水恆市委的人事調整之後,牛城加快了整合的步伐,但隨後吳家再次出招,在豫省和內元自治區連下狠手,再有範書記的講話和副總理的發言,燕省的氣氛陡然緊張了起來,牛城就再次對牛鋼的整合,消極應對了。
再加上燕市的燕鋼也是止步不前,就只能施展最大的殺招——人事調整了。
調高海到牛城市擔任市長,原市長接受組織上的安排,提前到政協休息,算是撈了一個副省級待遇。但牛城反對整合的最大的阻力來自市委書記,高海過去擔任市長,任重而道遠,就最是考驗他的能力的時候了。
宋朝度在此次人事調整中,有失有得。從高海的角度考慮,擔任了無數年副職的高海,終於扶正,擔任了一市之長,等於前路開拓了許多,自然是好事。但高海離開燕市,對胡增周來說是不小的損失,他在政府班子之中,將會失去最強有力的同盟。
對宋朝度來說也是如此,高海前往牛城,能否開啟牛鋼的困境還要兩說,但他的離開,會讓燕鋼的難題更增加了變數。
但在權衡利弊之下,宋朝度還是做出了讓高海調任牛城的決定,也算是和範睿恆之間的一次公平的交易。牛城市委書記原地未動,只是調整了市長——原市長還差半年才到點,提前退下,也是一次政治交易——範睿恆並未損失,而且因為高海的離任,燕市又盤活了政治資源,空缺出一名常務副市長的位置。
範睿恆就又安排了自己人擔任,準備提名陳鋼橋為燕市副市長人選,但最後未獲得一致同意,經過一系列的討價還價,最後範睿恆接受了梅昇平的建議,提名陳鋼橋為燕市組織部長人選,原組織部長邱緒峰被提名為市委委員、常務、副市長。
最後人選提名順利透過了常委會的任命,燕市的人事調整由此落下帷幕,雖然短暫並且交鋒並不激烈,但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陳鋼橋先不用說,組織部長位高權重,但實際上還是不如常務副市長許可權範圍大,由範睿恆的人掌管了燕市的組織部,也算正常,對局勢的影響不大。主要是邱緒峰由組織部長搖身一變成為副市長,又是在燕鋼整合遇到難題的敏感時機,其中耐人尋味的意味就多了。
而且還有傳聞說,邱家在目前處處受挫的情形之下,能順利拿下燕市的常務副市長的關鍵位置,吳家在暗中起到了推手的作用。
隨後燕市召開政府常務會議,調整了副市長分工,邱緒峰分管了財政等重要部門,主持日常工作,就等於奠定了他的常務副市長的位置。
實際上,常務副市長一說,在檔案和規章中,找不到相關的解釋說明,在人大任命的時候,也不會有所謂的常務副市長一說。常務副市長,是國內政治生活中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沒有官方認可,卻人人清楚是怎麼一回事。
邱緒峰一上任,就又視察了燕鋼,指出燕鋼技術力量先進,在燕省7家鋼廠之中,技術儲備最雄厚。燕鋼要保持技術優勢,要敢為人先,要引領燕省鋼鐵業的潮流。
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反對燕省的整合大計,但誰都聽了出來,邱市長的視察和講話大有用意,是為前一段時間於繁然視察燕鋼之時所做的呼應和進一步延伸。
燕市的局面,再次緊張和撲朔迷離。燕鋼的整合,成了胡增周到燕市上任以來,最嚴峻的一次政治考驗
與胡增周面臨的巨大難題相比,高海終於跳出燕市並且執政一方的喜悅,也沒有持續多久。到了牛城才發現,牛城之保守和落後,和天澤有得一比,而且市委書記遊勇性格強勢,大權獨攬,幾年時間將牛城市經營得水洩不通,高海此去,別說想要替宋省長整合牛鋼,想要站穩腳根並且開啟局面,就是一件天大的難題。
高海也面臨著他從政以來最大的政治難題
宋朝度的三個最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