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部分

真乖,誰讓你道歉了?”“我主動道歉還不好嗎?”“那行,你過來。”“還要怎麼?”“你給我磕頭作揖。”“去你的,又沒正形了!”

又到了中午。“小利該回來了。”“小利今天不回來,和她女朋友出去吃了。”“你怎麼知道?”“他告訴我的呀。”“小利告訴你也只能說他不回來,絕不會說那麼多!”“我想著也就是那樣子。”“你的想象力還挺豐富?”“那當然了。你知道我的理想是什麼?”“是什麼?”這倒是我所關心的。“我想當演員。”“俺媽當初也想當演員,把一切都拋棄了,跑到哈爾濱去,結果一去就趕上了*,演員夢也破滅了,現在也就是個工人。”“你媽很漂亮吧?”“漂亮不過是一種先天的資源,能否被開採利用,還要看後天的環境和機運。機運不濟,環境不允許,你的理想只能是幻想,永遠也實現不了!”“我就不信,永遠也實現不了,總有一天能實現的!”“也許有那麼一天,環境允許了,你也可能實現。但是現在,環境讓你上山下鄉,並不是讓你當演員,你還是面對現實,趕快下鄉去吧。”不知怎麼,對一些有點抱負的人,我現在就是這麼瞧不起,我雖然是個小木匠,卻比他們高大得多,因為我和現實緊密地結合著。而他們,守著一個永遠也實現不了的夢想,孤芳自賞,顧影自憐,徒然空耗歲月,再無別的!

“上山下鄉你怎麼不去呢?”“不告訴你俺奶不讓我去嗎?”“你奶不讓你去,毛主席可讓你去;你不聽毛主席的話,聽你奶的話?”說實在話,在毛主席和奶奶之間我曾經也做過選擇:毛主席是偉人,代表的是真理;而奶奶,平凡的人,反映的僅僅是感情!因而,我的去留,就在情與理之間。按理,我是完全應該去的:我不服從真理難道還服從謬誤嗎?況且,毛主席的口氣是那樣親切,“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究竟有何必要,你必須去體驗、去實踐,靠在家裡悟是永遠也悟不出的。我僅僅透過一次拉練就知道了農民還普遍吃不飽。如果呆上三年、五年,就會發現更多的問題、瞭解到更多的情況,從而為解決吃不飽這個問題,積累了第一手的資料。總之,要根除中國農村的貧困、解決農民的溫飽,絕不是一次拉練、一次夏收所能達到的;必須紮下根來,悉心與農民交流,聽取農民的意見,掌握農民的心理,當然也包括接受他們的再教育。由此看來,確實是很有必要!可是小舅對奶奶說:“媽,你知道毛主席為啥讓這些娃們都上山下鄉呢?”奶奶當然是不知道,於是他就繼續說:“你看,原先的學生,中學畢業了升高中,高中畢業了升大學,大學畢業了參加工作,一點苦也不吃就到工作崗位了。就這,還嫌不好,有一點不順心就要告、就要鬧,象俺大哥就是例子,沒吃過苦,一直在順境中長大的,不知道得到的來之不易!所以現在,毛主席讓這些娃們都到農村去,看看農民是咋生活的,把農村那苦讓你們都嘗一嘗。過上三年五年後,再把你們招出來,不管給你分個啥工作你都好好幹呢。咋,你經歷了,有比較了;你知道城市是天堂,農村是地獄!單位領導不管說啥,你也不會頂撞了,叫你往東你也絕不往西了;你還給黨提啥意見呢?叫你提你也不提了,你知道今天的得來不易!‘很有必要’,啥必要?就是這必要!”

小舅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因為他經歷了,有比較了。尤其他舉大舅為例子就很能說明問題。大舅是國家保送上的大學,按說,應該好好學習,報效祖國。可是,你跑到蘇聯大使館幹什麼,中國人的事情難道非要洋人來解決?你不是吃得撐了又是什麼!看來還是缺乏鍛鍊、沒有吃過農村的苦。既然如此,就把這節“課”補上:到農場去,勞教四年——和上山下鄉的時間也相差不多!可是四年不到你又跑出來造反,造反和你一個服刑人員有什麼關係?於是十年,四年對你來說,有點太短!哎呀,上山下鄉可不就是這種必要嗎?象大舅那樣的刺頭兒就應該送到農村或者農場去,不然社會就永無寧日!而我自信,絕非大舅那樣的人。現在如果讓我上大學,我絕不會告什麼狀,我難得有這樣的機會,這比上山下鄉不知要好到哪兒去了,我還告狀幹什麼?就是讓我工作,我也會好好幹,因為我經歷了沒有工作的艱難!由此看來,上山下鄉的必要性在我身上已經達到了,那麼我也就沒有必要再去農村了!於理我可以不去,於情我和奶奶朝夕相處、相依為命,如果我去農村,必然給奶奶帶來經濟上的壓力,奶奶一定會為我日夜操勞!小舅下鄉的三年裡,奶奶已倍受煎熬,我絕不能讓她再次的經歷!因而,於情,我是不該去的。既然於情於理都可以不去,我也就堂而皇之地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