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想要詢問長生了嗎?

略作思考,姜雨夜微微頷首,平靜的道:“大師請說,小子一定知無不言。”

“阿彌陀佛。”唸了一句佛號,普智轉動佛珠,雙目微凝的道:“既然小施主說‘佛本是道’,那‘魔’又算是什麼呢?”

“……”冷不丁的聽到這個問題,姜雨夜有些意外的愣住了。

當然,這倒也不是說姜雨夜被這個問題給難住了,身為一名先知先覺的穿越者,他對於‘佛’、‘道’、‘魔’三家的理念早已爛熟於心,況且過去又不是沒看過類似的小說,自然對於這類的問題,他也有著自己的一套獨到見解。

現在之所以他會愣神,完全是因為普智提出的問題,已經超出了原著普智本身。

原因無他,在原著當中,普智這個老和尚為了後人能夠參悟‘長生之謎’,竟不惜化身惡鬼羅剎屠盡草廟村幾十口住戶,從而令‘青雲門’不得不把‘張小凡’、‘林驚羽’盡皆收入門下。

可現在的情況不同了,這個老和尚此刻非但沒有提及‘長生之說’,反而詢問起了‘魔’這個問題。

難道在他的心中,對於‘魔’的理解遠遠比之解剖‘長生之謎’更加的重要嗎?

老實說,姜雨夜的心中充滿了意外。

不過意外歸意外,剛剛回過神來的姜雨夜在略作了一番思考之後,語調便是有些複雜的說道:“天下萬法同歸,天道之下暗含三千大道,無論是‘佛’、‘道’、‘魔’三家其實都有類似,須知‘佛既是魔’、‘魔既是佛’,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卻也是這個道理了。”

誠然,在過去姜雨夜生活的那個世界當中,這個理念實際上是許多‘佛經’上記錄的知識。

記得在那些‘佛經’的註解當中,曾經就說過‘二慧禪心’也正是這個道理。

嗯。

講個通俗易懂的例子,‘西遊記’這本在後世並列為‘四大名著’的書籍,主人公孫悟空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一念可護唐僧西天取經,完成大業,成就佛位,然而另外一念則會生出一個暴力的魔頭,與自身、本心纏鬥。

甚至說一個更加貼切的實況,就是普智他自己本人,在吃了‘三日必死丸’之後,不也因為一念變成了‘魔’嗎?

所以‘佛既是魔’、‘魔既是佛’這個理論,在某種意義上卻也是通用於‘誅仙’這個世界的。

“佛既是魔、魔既是佛。”

嘴裡面不停呢喃著這句頗具深意的話語,普智原本慈祥的面容上此刻也是不停的交織變幻著。

他的雙眸緊閉,面色時而慈祥、時而慘厲、時而疾苦、時而滲人。

眼前這種情況發生,始作俑者姜雨夜當然也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兒了。

普智這個老和尚就要突破了。

如果他能明悟,佛法便會更上一層樓,遠遠甩開其他天音寺的三大神僧一籌,可若是他沒能悟透的話……

那麼屆時不僅僅是普智化身成為大魔頭,而他姜雨夜肯定也是率先被殺死的螻蟻之一。

一想到自己本人的性命似乎還掌握在這個老和尚的手中,姜雨夜當下便是不禁微微輕嘆了一口長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誅仙’世界天書五卷的首語,道德經中某一章的片段,的確是真真切切的道出了‘天’、‘地’、‘人’三者之間奇妙的關係。

第三章 明悟的普智

夜深。

一聲雷鳴,風捲殘雲,天邊黑雲翻滾。

風雨將欲來,一片肅殺意。

老僧仍在草廟之中,席地打坐,雙眸緊閉,臉上或喜或悲,而對面則端坐著一名孩童,他抬頭仰望廟外,遠方青雲山只剩下了一片朦朧,四野靜無人聲,只有漫天漫地的急風響雷。

從姜雨夜跟普智論道,再到普智陷入頓悟的狀態,可以說在這段期間之內,時間流逝的是非常快的。

雖然說明悟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機緣,但那也要看與之相對應的人。

至少……

在姜雨夜未涉足修仙領域之前,他其實還是不太想幫普智護法的。

要知道他一介孩童,要武力沒武力、要智慧沒智慧、充其量也不過就是藉著先知先覺的優勢能獲得幾分機緣罷了。

這一次他之所以跟普智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要從他的手底下逃過一劫、保住性命,可哪成想事情到頭來還惹得自己一身騷。不僅要幫普智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