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一類與之相似的行為卻予以獎勵?

經濟學家如何描述人們的行為決策呢?這往往要從積累資料開始,他們需要大量的資料。他們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搜尋易於分析的資料。只要有關人類行為的問題提得恰當,再加上可靠的資料,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解釋人類行為。我們在本書中的任務就是提出這類問題。只要問題提得好,我們就能解釋,比如腫瘤學家、恐怖分子或大學生在某個特定情景中的行為方式及其原因。

導言(8)

人類行為反覆無常、難以預測,歸納為“冷冰冰”的機率這一數字,可能會讓有些人反感。我們中又有誰希望自己被描述為“典型的參照物件”呢?舉個例子,如果你把地球上所有男性和女性作為一個整體(人類)來考量,你就會發現,成年人平均有1個乳房和1個睪丸①——但問題是,又有多少人的體徵符合這種描述呢?如果你所愛的人因酒後駕車喪生,那麼知道酒後步行比酒後駕車更危險這個事實,又怎麼能緩解你的悲痛呢?如果你正是遭受丈夫毒打的那位年輕的印度新娘,那麼即使得知有線電視已讓眾多印度新娘獲得更多的權利,你又能從中獲得什麼慰藉呢?

上述理由有根有據,也是事實。誠然,任何法則總有例外,但瞭解法則有益無害。在一個錯綜複雜的世界中,人們都有各自獨特的行為方式,因此,找出一個參照物件就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這時,較好的切入點便是考察一般個體的行為特徵。以這種方式進行研究,我們就能避免將思維過程——關於我們的日常決策、我們的行為法則、我們的管理——根植於例外或反常情況,相反,而是以常理為基礎進行考察。

讓我們回顧過去。2001年夏天,美國發生了一起恐怖事件,即後來人所共知的“鯊魚之夏”事件。媒體報道了一條兇狠的鯊魚肆意殺戮小孩的令人膽戰心驚的事件。最初的報道涉及的是一個名叫傑西?阿博加斯特(Jessie Arbogast)的8歲男孩。當時,他正在彭薩科拉海灣的淺灘上(Gulf w*es of Pensacola)嬉戲玩耍,突然冒出一條雄性鯊魚,咬斷了他的右臂,還撕掉了他大腿上的一塊肉。《時代週刊》對此次鯊魚攻擊事件進行了封面報道。以下是報道的導語內容:

鯊魚往往悄無聲息地接近目標,毫無徵兆。它們發動攻擊的方式有3種:攻擊後逃離、撞擊後撕咬,以及出其不意地攻擊。攻擊後逃離的方式最為常見。鯊魚可能是看見了游泳者的腳掌,誤認為是一條魚,於是就咬了過去,隨後意識到這並不是它平常的目標。

嚇著了嗎?

任何思維正常的人都可能再也不會到海邊去了。但是,你認為2001年到底發生了多少起鯊魚攻擊事件呢?

猜猜看。把猜測的數字除以2,用得到的結果再除以2,如此多反覆幾次。2001年,全球各地只發生68起鯊魚攻擊事件,其中4起是致命的。

這些資料不僅遠遠低於媒體大肆渲染所暗示的誇大比例,而且,不論是之前還是之後,也絕不會比現在更高。1995~2005年,全球各地平均每年發生起鯊魚攻擊事件,最高年份79起,最低年份46起。平均每年的鯊魚攻擊致死事件為起,最高年份11起,最低年份3起。換句話說,2001年夏天關於鯊魚攻擊事件的文章標題,或許本可低調地寫為“今年鯊魚攻擊次數大體與往年持平”。但如果這樣寫,雜誌十有*不會熱賣。

現在我們暫時忘卻可憐的傑西?阿博加斯特及其家人所遭遇的悲慘事故,而是想想以下情形:在全球60多億人口中,2001年死於鯊魚攻擊事件的僅有4人。而每年被電視新聞採訪車軋死的受害者,極有可能比這還多。

不止如此,大象每年也會造成至少200人喪生。但是,我們為什麼沒有談之而色變呢?原因極有可能在於,那些受害者並未身處繁華鬧市,他們的離世不為眾人所知。也有可能與我們受某些電影的影響而形成的固定認知有關。大象性情友善、憨厚可愛,兒童電影(想想《大象家族》中的貝巴和《小飛象》中的丹波)常常反映的就是這類主題;與此相對,鯊魚則被千篇一律地刻畫成反面角色。如果鯊魚真的具備哪怕是一點法律背景的話,它們一定會提起訴訟,要求影院禁播《大白鯊》(Jaws)。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導言(9)

然而,2001年的那個夏天,媒體渲染的鯊魚攻擊事件,接二連三地見諸報端,情節如此恐怖,以至於公眾對鯊魚的驚恐情緒久久不能平息,直到9月11日,世貿中心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