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事實上,不僅新批墓地手續嚴格,市政還有權隔一定時間做清理,無主墓地可收回他用。一次我帶國內朋友拜訪肖邦墓,一位北京來的女孩激動得幾乎流眼淚,在墓前徘徊半天才肯離去。 20世紀60年代搖滾歌手莫爾森的墓地比較好找。世界各地的歌迷有時帶著吉他等樂器結伴而來,環繞在墓前,飲酒、歌唱,陪伴這位頹廢歌手。莫爾森1971年因心肺衰竭死在巴黎,英年早逝。他是60年代頹廢文化的象徵,在美國和歐洲都有很大名氣。他的墓前經常擺著鮮花,碑上刻的頭像長髮披肩,一副放蕩不羈的樣子看著遊客。 當代法國名人中,有20世紀六七十年代影星西蒙·西涅萊和伊夫·蒙當,兩人代表了那個時期法國電影的最高成就。他們生前曾結為夫婦,以後勞燕分飛,但是相互沒有忘情。西涅萊1985年去世,5年後蒙當去世。 根據蒙當的遺願,把他葬在西涅萊墓旁。生不能白頭偕老,死後倒永久相伴。他倆的墓都只有1米高,沒有雕像,僅刻姓名和生卒年月。 比起這些名人墓來,幾個中國人的墓碑更講排場。他們無前者的名氣,但看得出在法國掙到了錢。大理石墓碑都裝飾得漂漂亮亮,刻上人像,燙金字。一位來自浙江的華僑的碑上用金光閃閃的漢字寫著“異國他鄉創事業,友邦故土瞑黃泉”。評論者道:既是異國他鄉,何來友邦故土,對仗不工整。要麼就解釋成從浙江老家帶來一把土撒在墓地,否則語義不清楚,怎麼面對憑弔者? 從外觀看,墓碑形狀和顏色各有特點。顏色上有的用黑色大理石,顯出貴族氣質,有的用紅色花崗石,但大部分是灰白色,看上去久經風雨。 形狀上方形和圓形佔多數,幾乎沒有花哨之作。墓園是一件和諧的古典式作品。有的碑上建了雕塑,有的將死者照片烤瓷,這常常是父輩給兒女修的墓,父子親情,躍然碑上。總的看,法國人不喜歡在碑上舞文弄墨,越是名人越簡單,只寫上姓名生卒年月,碑也不顯眼,讓遊人找來找去。在墓園散步,常見遊客手拿導遊圖,一個墓一個墓地找,但墓建得太密集,有的人又不善於找路,對名人知道得不多,常慕名而來,找不著則掃興而歸。遊客中也有遠居國外的,他們多半來此尋根問祖。 存在主義大師薩特之墓,和平常人的一樣簡樸公墓的啟示 巴黎社員牆 拉雪茲神父公墓為中國人熟悉,因為它是巴黎公社社員牆所在地。巴黎公社是西方歷史上第一次無產階級革命,馬克思極力推崇。當時普法戰爭剛結束,法國戰敗,巴黎無產者趁機起義,佔領了蒙馬特高地,一度控制了巴黎,但不出3個月就被代表資產階級勢力的梯也爾率領的軍隊擊敗。 一批社員且戰且退,撤到拉雪茲神父公墓,在墓園與政府軍打起巷戰,最後寡不敵眾,147名社員被圍在東北角的牆邊,遭到屠殺。國內來的人知道這段歷史,都想參觀這面牆。法國人卻不甚瞭解,問起來他們常張口結舌。公墓管理員倒很友好,常為我們指點迷津。 實際上巴黎公社牆只是十幾米的一小段牆,已看不出戰鬥的痕跡,也找不到槍眼,是不是原來那堵牆,無從而知。它對面,幾位法國共產黨領袖的墓一字排開,其中有20世紀30年代法國共產主義總書記多列士的墓,他主張的議會道路,戰後曾遭共產黨國家的激烈批判。他的墓旁還有一座法共書記處的墓,可能是座集體墓。法國共產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地下抵抗運動的主力,許多人犧牲了,戰後一度成為法國政壇第一大黨,但始終沒有掌權。 參觀拉雪茲神父公墓,路不熟的話最好不要傍晚去,這個比北京天壇公園還小的墓園被劃分成近百個小區,有街名有門牌號,大部分彎的斜的,如巴黎街道一樣。進墓園如進迷宮,白天蒼松翠柏,曲徑通幽,還蠻有情趣。晚上,天空繁星萬點,身旁墓影如林,轉兩圈便迷失方向,走半天才可能回到原處。一次已是深秋,天黑得早,我們進去又晚,知道大門關後還有一個小出口,想多看幾個墓,沒及時出來,結果亂轉了一會兒,便不知身在何處了。只見老樹參天,風吹樹葉沙沙響,野貓如嬰兒般嘶叫,黑暗中聽得到自己的腳步聲。雖然年富力強,不信鬼神,但須知我們兒時的概念,墳墓是鬼出沒之地。我帶的朋友慌亂中急不擇路,只想儘快逃出這片陵園。  '返回目錄'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公墓的啟示(2)
多次訪問拉雪茲神父公墓後,才發現法國人原來重生不重死!無論是政治家,還是藝術家,他們的墓都很簡樸,像戴高樂、密特朗,都選自己的家鄉做安息之地,遺囑都指示葬禮從簡,墓碑也與常人沒什麼兩樣。連歷史上的國王也沒有宏大的王陵,波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