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如此法國

車耳先生旅居海外近二十年,曾在國內外媒體發表大量作品,好評如潮。這些文章不僅是世界各國民族風情、城市文化、旅遊名勝的精彩描繪,更內含了作者風趣幽默、富有批判色彩的思考和評論,旁徵博引,深入淺出,以輕鬆的筆法闡述生活的哲理,讀來意味深長、引人入勝。

法國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法國的藝術作品、文學經典、名勝古蹟,甚至還有法國人的生活方式,近百年來一直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仰慕。本書講述了一個時代的故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這是法國由盛轉衰的時期,也是作者在法國工作和生活的時期。雖然文章觸及法國的歷史淵源、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是作者無意去寫法國全貌,而是以自己多年的切身感受,抓住法國獨特之處,描寫了法國鮮為人知的側面:先進的、落後的,文明的、愚昧的,理智的、荒唐的……行文中常常和亞洲人尤其中國人進行生動的比較,使讀者從具體事例中看出自己民族的與眾不同之處。

難忘巴黎(1)

世界的大都會中,紐約給人的印象是氣勢和財富。那裡到處都是頂天立地的高樓,聳入雲霄,人在街上仰著頭看到的只是一線天。如果天空上有流動的白雲,分不清雲動還是樓動,那你真有眩暈的感覺。從樓縫裡看世界,就是紐約曼哈頓的最好的寫照。高聳的樓群意味著財富,紐約聚集著世界級的大款。 倫敦則顯得莊重肅穆,白金漢宮門前的警衛總是穿著一身黑白相間的禮服,大熱天也戴著黑色長毛帽,不苟言笑地站在那裡,連遊客拉著照相都拍不到他們咧嘴笑的樣子。街上跑的黑乎乎的老爺車,沿途帶著高帽的警察,再加上總是霧濛濛的天氣,倫敦給人的印象是嚴肅的。羅馬和雅典則是另一個樣子,無論是羅馬的古老,還是雅典的破舊,都掩蓋不住這兩個城市曾經出現過的燦爛文化,在那裡任何地方掘地三尺都可以挖到2000年前的古蹟。 巴黎則不然,這個城市有紐約的氣勢,但沒有紐約的財富,法國人不像美國人那樣在乎錢,他們曾經富裕過;巴黎有倫敦的莊嚴,但是沒有它的肅穆,巴黎沒有金融城,沒有那些行色匆匆、穿著清一色黑西裝的投資銀行職員。巴黎講特色,雷同就不美;巴黎也不同於羅馬和雅典,有古蹟但沒有那麼多廢墟。2000年前這裡是古羅馬帝國的邊緣,它的輝煌是近幾百年的事。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巴黎都值得懷念,雖然不是故鄉,但畢竟是我生活十多年的地方。巴黎是這樣的一個城市,去過的你想再去,沒消費過的想再去消費,停留短的想在那裡多待一些時間,待久了會覺得煩,離開後又讓你懷念。 迷人風景漫遊 訪問巴黎的中國人善於總結,認為必須看的那幾個景點叫老三樣,就是巴黎聖母院、埃菲爾鐵塔和凱旋門。這三個地方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訪客無人不曉,看過以後便認為沒白來巴黎。以後來的人多了,停留的時間也長些,就把其他要看的景點稱為新三樣,即盧浮宮、凡爾賽宮和奧賽博物館。老三樣在世界上齊名,無法說哪個最值得看,哪個次之。對中國人來說巴黎聖母院名氣更大些,它也因為雨果的那部小說而廣為人知。實際在世界上的大教堂中,巴黎聖母院的規模並不算大,建築風格也比較樸素,但地理位置獨特,歷史故事眾多,使這個教堂的名氣遠在其他教堂之上。 這個教堂從12世紀開始興建,100多年以後才全部完工,以後經歷了許多天災人禍,19世紀後期的一場大火幾乎將教堂燒燬。1804年羅馬教皇為拿破崙的皇帝加冕是這裡舉行的最著名的盛事,這次加冕使法國的世界影響力達到頂峰,拿破崙一度成了歐洲大陸公認的霸主,不過不久他就遭到了其他國家的圍剿,10年以後兵敗滑鐵盧。 這個教堂的歷史故事和它建築上的故事多得無法一一列舉。不過細心的遊客們都知道參觀以後繞到它的後面,在河對岸拍它的側面照,將塞納河岸邊上的樹掛和聖母院的後殿那些拱形支撐的肋狀構架攝入鏡頭。我常常事先預告來訪的朋友,如果本人表情正常的話,在這個位置會拍到在巴黎最美的照片。 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則是一個地標性的建築,就像羅馬的圓形角鬥場、紐約的世貿中心雙塔。看到鐵塔就意味著來到了巴黎,因為沒有什麼能比它更引人注目的了。實際埃菲爾鐵塔並不高,只有320米;也不算重,只有7000噸;歷史也不長,只有100多年的歷史,是為了迎接世界博覽會而在1889年建成的。那正是法國大革命的100週年紀念日,是封建王朝被推翻,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日子。 巴黎聖母院的哥特式風格,從後面才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