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百公里處運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運來後還要抬上百餘米高頂,工程艱苦可想而知。 大天使顯靈後,這裡成了朝聖之地。百年戰爭時此地落入英國人之手,由於前來朝聖的人太多,英國人只好限量給信徒們發放通行證,不是想來就可以來的。朝聖者成群結隊,窮人和乞丐沿途靠施捨,到此地後修道士免費為其提供食宿。朝聖者中不乏有錢人和貴族,其中還有法國聖路易國王、路易十一國王和弗朗索瓦一世。當時人們上山得趁落潮時涉水而過,為此淹死不少人,所以這個小山又稱為“冒死朝聖山”。儘管處在海中,這裡幾百年前就很繁榮了,修道院周圍建有許多旅館,給朝聖者住,又有商店出售各式大天使聖米歇爾的頭像。 16世紀後修道院逐漸衰落,因為那時已被教皇授予“產業用益權”,修道院長還可以是世俗的,他們可照食人間煙火,和常人一樣地生活,同時享受教區的收入,還不必全心全意做神職工作。這種狀況使得修道士人心渙散,紀律鬆弛,此山影響力日衰。到17世紀又遭多次搶劫,法國大革命前這裡已改成監獄了,關押過許多###,如巴爾巴斯、哈斯巴耶等,被稱為“外省巴士底獄”。19世紀末,修道院被轉給政府歷史文物部門,1966年以後一些修道士才重返修道院。 神奇修道院 1982年,蒙山米歇爾山頂不幸被雷擊,著名大天使的雕像慘遭劫難,用做避雷針的利劍折斷了,雕像外包的銅片也開始脫落,政府才下決心修復。修好的大天使雕像的落成儀式成為全國矚目的大事件,電視臺做了實況轉播,出動了熱氣球、飛機、滑翔機和直升機助勢。 從建築風格上,山頂的修道院被稱作“神奇式作品”。哥特式的主體建築構思新穎,散發著異乎尋常的仙氣。這座建築從1211年建到1228年,包括東側的施捨廳、迎客廳和飯廳,西側有食物儲藏室、騎士廳和迴廊。 修道院最高處,建有四道長廊,227個紅色花崗石立柱。置身其中你會感受到近似羅馬風格的簡樸,哥特式的細膩和情趣,以及迎客廳的優雅,騎士廳的威嚴,飯廳的神秘光線也讓你浮想聯翩。 之所以說蒙山米歇爾混合了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是因為它建於這兩種風格交替的時代。羅馬風格是古代歐洲的主體風格,與其不同的哥特式風格出現在12世紀後,直到16世紀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盛行。 哥特式首先指一種建築藝術,尤其在建大教堂方面達到頂峰,是神權更具權威和城市繁榮的象徵。與羅馬風格不同的是,哥特式建築合理安排交叉穹隆的拱頂,使支承力均勻分佈到各個角落,並試圖減輕牆的重量,廣泛採用了跨梁拱的節點,還加大了窗戶,使採光更充足。 另外,哥特式不像羅馬式那樣強調對稱,也沒有羅馬式建築那麼多的圓頂,但它精雕細琢,尖圓相襯。以後哥特式也指雕刻和繪畫的風格。 關於這一風格的起源,一種說法是它源自巴黎周圍的建築,稱為法國海上仙山風格,而被羅馬風格的衛道士義大利人排斥,貶為哥特式。實際上這個風格不只在法國,12世紀後還出現在歐洲許多國家,包括西班牙、英國、德國,是這種新造型的綜合稱謂。最早的哥特式建築叫散恩大教堂,巴黎哥特式建築也只是這個風格的初級階段。流連於教堂交叉的尖拱之下和敦實的柱子之間,仰望著穹頂透過的光,會給你一種人很渺小、上帝博大的感覺。走到室外,一個長方形精緻的花園呈現眼前,四周被花崗石的迴廊環繞著。迴廊尖形的拱孔上雕有動物和人的頭像,陽光灑進花園,透過拱孔映出花崗石立柱的影子,廊內幽暗,廊外鬱鬱蔥蔥、花草繁盛,頭上藍天、腳下大海,真像法國人說的懸空在海天之間。沿牆而行,山頂帶鹹味的空氣使人心曠神怡。歷史留在你的身後,眼前是海天一色的現實世界。走到遠處,回首望去,蒙山米歇爾像一隻臥於水中的巨龜,以其持久的生命力,證明著人類不可思議的建築天才。站在大堤上,似乎看到幾百年來涉水過海的疲憊的朝聖者。而海水漲潮雖不如烈馬奔騰,也如大步流星的行者,1小時內就會淹沒裸露的沙洲,不幸被潮水捲走的人可能被認為死得其所,否則怎麼千百年來朝聖者絡繹不絕呢。&nbsp&nbsp'返回目錄'&nbsp&nbsp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新區的聯想(1)

巴黎新區指拉德芳斯區,法文有“防衛”之意,稱新區是因為它位於巴黎市區之外,是一個新建的辦公樓群,也是被國內人稱做“新凱旋門”的所在地。這個區成功地結合了辦公區、住宅區與商業區,是當代建築史上的傑作。站在拉德芳斯廣場中央,東面看去是拿破崙時代的凱旋門,西面望去是人稱新凱旋門的大拱門。節日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