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過去,儘管開出高薪,但英美金融人才大多數還是不願來華工作。而此次王金山在英國相約面談的倫敦金融街人士曾高達上百人,他還“抄底”了一個英國21人的一流醫藥研發團隊,此前這個團隊要求支付高昂的轉會費,如今將其招入旗下卻不花一分錢。

“這不是人才打了對摺嗎?”王金山接受媒體採訪說:“看到這種情況,我當面向總理建言,應該把海外抄底人才和技術上升為國家戰略。”

事實上,缺乏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多以失敗告終的根本原因。中國企業需要“走出去”不應有任何質疑。只有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併購,而沒有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與擴張,這肯定不是正常的“開放”。並且,中國也不應該在全球產業鏈當中一直扮演“工人”角色,肯定需要成為全球智力產業的主要競爭者。

中國的人才抄底(2)

但是,這些西方產業有多大的“泡沫”?中國是否能夠“救活”?中國有沒有能對西方的產業進行準確評估的人才?即使是優質資產,中國是否擁有在西方當地經營與競爭的人才?許多本土人才雖然熟悉國內的市場、法律、遊戲規則,其國內競爭力已經得到證明,但他們是否熟悉國外情況?是否具備國際上的優秀競爭力?是否有在西方當地多年具體操作、運營的實踐經驗與業績?國家和企業是否值得用上百億美元的財富去讓這些“新手”去國外“賭博”和“交學費”?

海外投資、併購、擴張的成功還取決於是否具有國際化的人才。這些問題正是被長期忽略,因此導致中國海外擴張失敗居多。我們不能把國際經驗照搬進中國的國情土壤之上,可是也要習慣不能把中國的經驗照搬到西方以及國際上使用。如果沒有熟悉西方市場、能在西方當地經營、以及能與當地西方頂尖人才展開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自身培養不了又不願引進,引進了又無法妥善使用,自然,“摸著石頭過河”的跨海出征,結果難免是錢“打了水漂”。經濟學家*就指出:“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要有充足的資本和人才。我們現在不缺資本,缺的是人才。”

並不是說中國人不善於在西方經商,或者在海外遭到歧視無用武之地。在東南亞股票市場,華人上市公司大約佔到70%。在美國矽谷,2005年度根據營業額評選出的150大上市公司名單當中,有18家華裔企業。然而,這些華裔要麼是當地土生土長,或從小移民過去,或是當地留學並工作多年,不但熟悉以及完全融入當地,並且從基層一路奮鬥到高層,其在西方的實戰能力和經驗已經為事實上的業績所證明。因此,與其使用遠在中國只能“隔海觀花”的本土人才去經營一切,為什麼不能在海外收購資產、商品、技術的同時,也去收購這些能在當地經營的人才呢?

在2006年,百度因為在中國的成功已經難以撼動,開始進軍海外。有人就揶揄說:“他們聽華爾街的聲音太多了,可能覺得這樣能更快賺錢。”

“為什麼沒有人質疑美國公司說:美國市場那麼大,你為什麼還要做美國以外的市場?”李彥宏的回答非常乾脆:“15年之後,百度的收入應該有50%以上來自中國之外。只把中國市場做好是不行的,在30年前中國企業也許沒這樣的機會,可是現在,中國的搜尋企業如果不能在國際上擁有相應的地位,這是說不過去的。”

而百度進軍日本的人才選擇則正是榜樣。2008年1月,百度進入日本市場,請來的是索尼前董事長出井伸之擔任獨立董事,以便打響在日本商界圈子裡的知名度。隨後,百度在日本組建人才團隊,招聘要求就是“日本人,對網際網路和搜尋引擎有著深刻了解”。 李彥宏甚至不要求這些人會中文或英文,當被問及日本市場需要做什麼樣的產品時,李彥宏也表示“不知道”,他認為這需要由當地團隊決定,他們只教授“方法論”。

美國人一直期待中國利用龐大“中國美元”進行“金援”、購買債券、投資收購那些危機重重的產業,就像80年代日本人所做的那樣,甚至可以買下洛克菲勒中心這樣具有象徵意義的大樓。但是,如果中國是去抄底人才,美國人就難以表示“歡迎”了。2008年12月5日的《華爾街日報》也表達憂慮說:“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向海外輸送其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而現在輪到中國從華爾街吸收專業人才了。”

中國的人才抄底(3)

美國學界和媒體界的擔心,則證明了中國這次做對了事,這才是美國最核心的資產。在過去,美國也曾有過經濟停滯、日本迎頭趕上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