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大突變。在某種意義上,這一突變具有不可避免性。”弱勢美元,實際是美國以賴債的手段,削減鉅額國內外赤字。其次也利於抑制國外進口,刺激美出口(但效果其實不會太大)。中國人手中也持有大量美國的債券、證券,由於美元貶值,中國將會蒙受重大損失(與其他債主一樣。這點在幾年前我曾向高層有關方面提過,希望政府警惕,不要讓外匯儲備唯美元化。但當時人們普遍不信強勢美元會很快貶值,故不被採納。)中國出口品會從美元貶值中得到某些好處。因為人民幣是與美元聯動的,也等於在貶值。[何按:人民幣持續升值後,情況現已不同。]
近年將發生的美元幣值調整,是當代世界經濟結構深刻調整以及國際政治結構全面變動的重要表徵之一。我們正處在全球性經濟及政治歷史性大動變的前夜。(從現在起,未來三十年內中國內外必將發生一系列極其重大動變。)但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對此則昏然無覺(中國知識界之弱智與麻木是驚人的)。例如報刊媒體對當前弱勢美元的許多主流議論,完全言不及義。
中國作為一個後進入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的國家,並沒有也不可能處在與發達國家的平等地位,而只能處在一種有所依附和被動受剝削的地位。這是中國當前面臨困局的一部分。為什麼儘管俄國政治改革早已完成,西方仍堅決不允許俄國加入WTO?因為俄國有一個強大的工業體系(實力仍強於中國)。西方害怕自己的市場對俄開放後會被它吞噬掉。而中國正是由於處在較弱的依附地位,他們才同意吸納我們。其目的無非是伺機透過資本重組有步驟地兼併、消化中國的產業體系,同時在有些方面(但也並非在一切產業上)搞垮我們。
(2003年6月2日)
蟲工木橋◇BOOK。◇歡◇迎訪◇問◇
第11節:第六篇:論全球性通貨緊縮(1)
第六篇:論全球性通貨緊縮
一
近期以來,國際經濟評論中頻頻出現“通貨緊縮”這個概念。有報道指出,除了油價由於伊拉克危機有所振盪和上漲,全球商品的價格都在普遍下跌。在東亞地區,日本、香港、中國大陸、臺灣,都程度不同地承受到“通貨緊縮”的壓力。受其影響,當前東亞以至全球經濟都面臨著失業率攀升、就業機會下降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通貨緊縮?它是如何突然在經濟中出現的?其趨勢如何?筆者想就此談談個人看法。
二
通貨緊縮是一種金融危機。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所謂通縮就是貨幣短缺。它在貨幣和流通領域的主要表現是:銀根緊縮、支付困難和物價持續下跌。股市持續下跌也是通縮的重要表徵。通貨緊縮必然伴隨著生產過剩(供給過剩)、需求不足、開工不足和失業率上升。它實際是古典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金融表現。流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拒絕使用“生產過剩”這個字眼。他們更樂於使用“總需求不足”這個術語。但實際上,總需求不足就是總供給過多(或生產過剩)的同義語。一個是從需求角度講,一個是從供給角度講。正如一個胃病患者,說自己“消化不良”(需求不足)或“吃得太脹”(供給過剩)是一回事一樣。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過剩互為因果。生產過剩導致商品銷售困難,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商品競相削價出售(例項之一是《香港商報》近日關於國內家電市場競相削價銷售的報道,以至出現所謂“價格大屠夫”),銷售困難導致商家及廠家投入商品生產的資金難以回收,於是發生支付困難(以致相互拖久債務,形成“三角債”),由此造成市場中資金迴圈鏈條的中斷。支付危機導致信用危機,導致銀行即期信貸不能回收(發生銀行壞帳問題)。由此傳導則觸發商業銀行由於資金不足而破產的問題,再傳導到金融證券市場則發生拋售有價證券以提取現金的問題,這就是銀行危機和證券市場行情下跌。因此,通貨緊縮乃是生產過剩的必然結果。可以說:生產過剩、有效需求不足、通貨緊縮三者是緊密相聯於一體的。這三者反饋於投資生產領域,又會引發企業破產倒閉,生產規模壓縮,工人下崗失業,以至失業率高企。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典型特徵,就是週期性地必會爆發表現為商品生產過剩的普遍經濟衰退。自從1825年由於英國紡織品生產過剩觸發第一次世界性生產過剩危機爆發至今(15年後英國發動以開拓中國市場為目標的鴉片戰爭與此次危機有內在聯絡),200年以來,以7—10年的小週期,10—25年的中週期,50—80年的長週期形式,生產過剩危機在世界經濟中頻繁發作。近年中國商品出口,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