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反省加以梳理,在社會上傳播,形成新觀念,期望能幫助年輕人吸取我們的教訓,早點培養自己的軟能力。因為軟能力不像英語那樣可以透過專業學校的短期突擊得以迅速提高的。

▲虹▲橋▲書▲吧▲BOOK。

第6節:3 軟能力不強已成就業軟肋

3 軟能力不強已成就業軟肋

北京麥可思HR資訊管理諮詢公司對2007屆大學畢業生做了一項工作能力分析研究。麥可思把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分為35項基本工作能力,在調查就業的應屆畢業生時,請他/她們評估各項能力在自己工作中的重要性、工作要求的水平和自己離校時掌握的水平。調查結果顯示,重要性最高的5項基本能力包括積極學習、有效的口頭溝通、理解他人、學習方法和積極聆聽。結果表明,大學畢業生的這5項能力普遍達不到工作要求的水平。

教育部這兩年統計,每4個大學畢業生中就有1個難以找到工作。從2006年到2010年,中國有2500萬大學生畢業。2009年《社會藍皮書》釋出,560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趨緊,預計將有150萬人難以找到工作。受到金融風暴和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這個數字也許會更大更驚人。大學畢業即可能失業,已是不爭的殘酷現實。進大學不再是龍門跳,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我的職場在哪裡?我未來的成功取決於什麼?這是我們每個大學生、每位求職者和關心孩子未來的家長,不得不問的問題。

強調專業以外的軟能力,這是職場大趨勢。與其被動,不如主動。我們的未來取決於現在。如果我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不在專業之外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軟能力,未來的職業發展必然艱辛坎坷。中國《就業促進法》和新《勞動合同法》出臺後,企業的辭退成本加大,需要承擔的合同風險、法律風險都更大了。企業在招聘僱員時會更加小心,更加挑剔。一份工作的競爭,或一個高階主管的位置,被挑上面試的候選人之間的硬能力,其實已不相上下。中國婦聯有一次招人,一個空缺有800多人申請;北京崇文區黨校需要一個哲學教師,有200多人競爭。這兩個職位的申請者中不少人有博士學位。最後的贏者都得益於他們專業之外的軟能力,如,溝通能力、團體合作精神、當眾言說能力以及親和力等個性特徵。

在求職者的硬能力越來越出色的今天,軟能力在職場中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兼備軟能力,讓你與其他求職者拉開差距。從執掌微軟中國公司到入主盛大網路,再以10億元身價轉會新華都,唐駿幾乎成就了所有經理人遙不可及的夢想。這位被稱為中國身價最高的職業經理人,對職場成功的理解有其獨到之處:“一個成功的人,應該是先做人,後做事,偶爾做做秀。”他所說的先做人,其實就是指軟能力。

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讓部分人開始反思我們的教育是否在正確的軌道上,但是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家長們卻偏執於硬能力的盲目崇拜中。工作不好找,那就接著讀更高的學歷。

上名校,獲得更高的學歷,永遠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把籌碼一根筋地全壓在名校高文憑上面,全然不顧國際國內的形勢早就幾個180度的大轉彎了,進入社會後要想不碰壁,簡直不可能!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一類孩子:他們在校學習非常優秀,但是軟能力很差。而父母對他們也只有關於學習方面的要求,覺得其他都是小事。我一次回國做講座時碰到一所高校的領導,在閒聊時他說:“不必搭理政府有關素質教育的宣傳,文憑才最重要,其他全是胡扯。”他說自己的孩子幸虧沒上當,好好學習,上了重點大學。只是畢業後運氣不佳,工作一直不順利,2年的時間已經換了3份工作。在他看來,自己孩子該學的都學了,可是為什麼沒有像樣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呢?找不出原因,他很迷茫。能想到的還是要求孩子考研究生,孩子不願意考,他又開始繼續說教,而早已對此反感不已的孩子,乾脆去了外地。 中國年輕人最缺乏的是軟能力!願我們聽到這一聲音,看到這一巨大缺口。培養適應全球化的中國後代,已刻不容緩。美國金融危機後,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前銀行家Joshua Pershy,不幸失去了工作,失業前他拿的是六位數美金的薪酬。在失業6個月後,他把自己打扮成“求職三明治”,身前身後掛了兩大張求職廣告牌,在繁華的華爾街遊走,終於獲得了新工作。 Joshua敢想敢幹,拼命去爭取工作的精神,使得他在硬能力高手雲集的華爾街,在一片裁員的哀鳴聲中勝出,找到了寶貴的工作。具備了這樣的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