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藍色工作服的操作員在各個控制工位上有條不紊地敲打著鍵盤。滿意地點著頭,感慨地說道。
緊跟在首長身邊的王鴻生介紹道:“這一套大型裝置的國產化率達到了87%,其中最為關鍵的乙烯三機和1500立方大型球罐都是國內生產的,從低溫材料到製造工藝,我們都已經完全掌握,技術相當於國外90年代初的先進水平,可以說與國外已經沒有代差了。餘下的13%從國外進口的部分,涉及到一部分電子控制裝置,這是我們目前還無法突破的;此外的一些部件只是因為從國外採購的價效比更合適,我們隨時都可以進行進口替代。”
“很不容易啊。”首長說道,“我聽說乙烯裝置中的低溫材料是具有很高技術含量的核心技術,以往我們都是隻能依賴進口的,你們能夠藉助80萬噸乙烯這個專案解決了這些技術難題,非常難得,應當給技術人員記功。”
既然是來參加乙烯裝置的投料儀式,首長當然也是要事先做一些功課的,不可能對整個專案一無所知。儘管知道首長的這些話都是身邊的智囊提供的,但同樣一句話,從首長嘴裡說出來,意義就完全不同了。參與低溫材料攻關的樊志淵等人雖然只能跟在首長身後七八米遠的地方,但聽到首長的這番誇獎,也都欣慰地笑了。
“任廠長,投料儀式可以開始了嗎?”首長轉回頭,向任飛翰詢問道。
“可以了。”任飛翰應道。接著,他向控制檯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