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沒有直接回答,而反向王鴻生問道:“王主任,這一次的重大成套裝置攻關是由您來指揮的,我想問一下,等這個行動結束之後,您是否要向中央領導彙報這一次攻關的成果?”
“當然,我們的工作是要向中央領導負責的。”王鴻生答道。
“那麼,您希望最終的成果是什麼樣子呢?”秦海又問道。
王鴻生知道秦海不是信口開河的人,提出這些問題自然是有深意的,因此也不在意秦海這種問法,而是認真地回答道:“按照以往的慣例,我們會向中央領導介紹我們這一次攻關解決了多少個技術難題,形成了多少項成果,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還能夠有成果的照片,這是最有說服力的。”
秦海笑著遞上幾張圖片,問道:“王主任,如果我們最終提交的照片是這個樣子,您覺得領導會滿意嗎?”
王鴻生接過照片,看了看,皺著眉頭問道:“這是什麼東西的照片?怎麼完全看不出名堂啊?”
秦海道:“這就是我們新開發的低溫鋼材的斷面電鏡照片,從這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晶格結構,這種結構充分說明這種低溫鋼材在零下196攝氏度的低溫下能夠保持良好的抗衝擊韌性。完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王鴻生聽得滿頭霧水,他苦著臉說道:“小秦,你這個說法,太專業了吧?別說中央領導聽不懂,我這個常年搞工業的人,都聽不懂。拿這樣的照片向領導彙報……”
說到這。他搖了搖頭,表示根本就不可行。作為一名老計委幹部,他深知向領導彙報成績的套路。在以往的彙報裡,照片是必不可少的,但這些照片拍的都是什麼幾十米高的精餾塔、一人多高的大齒輪、烤藍鋥亮的機械等等,怎麼有玄幻效果就怎麼來。
據他的經驗,領導對於這樣的東西是最感興趣的,看了之後能夠一目瞭然,進而龍顏大悅。如果有誰弄幾張什麼材料斷面之類的照片送到領導面前。那就是腦子進水的表現了。
秦海自然知道王鴻生會是這樣的態度,他把手一攤,說道:“王主任,你也看到了,材料研究就是這樣,不管它在實際上有多重要,光是賣相就不招人喜歡。京石機的技術人員們所以不願意搞材料、搞工藝,一心只想做大機器。就是這個原因。不改變這種外行看熱鬧的評價機制,我們的科研就永遠都只能浮於表面。無法深入到實質。”
類似這樣的話,秦海幾年前在農業部向崔洪春已經講過一次了,在那個時候,他就已經認識到中國行政體系中這種好大喜功的弊病。當時,崔洪春接受了他的建議,提出了以新材料、新工藝作為全面提升國產農機水平的關鍵環節。這一回。他想利用計委這個平臺,把這個觀念推廣到整個工業體系裡去。
“你說得對。”王鴻生聽懂了秦海的意思,他點了點頭,說道,“我們以往的工作。的確有這種湊熱鬧的心理,不管是主觀上的有意,還是無意識的行為,都有這樣的傾向。中央領導到我們這裡來調研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態度。比如說,看到別人有200噸的自卸車,領導就要問:我們能造嗎?如果聽說我們也能造,他們就滿意了。至於說工作效率、使用壽命、噪音等等因素,他們是不太會關注的。”
“所以我們就造了許多世界第一的大型裝置,卻往往是華而不實,連人家一半的效率都達不到。”秦海毫不客氣地評價道。
“這個……也算是部委做事情的規則吧。”王鴻生笑著承認了,他既然願意和秦海討論這個話題,也就不在意秦海直言不諱。其實,在他自己的心裡,也覺得這種規則問題很大,到了改變的時候了。
“這種規則害死人啊,京石機所以會這樣避實就虛,就是被這種規則所引導的結果。哲人說得好啊,要把一件事情做好,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領導。”秦海發著不著邊際的牢騷。
“小秦,你對於改變這種狀況,有什麼想法?”王鴻生接受了秦海的批評,誠懇地向秦海請教道。他知道秦海的思維活躍,既然看出了問題,應當也能想出解決方案吧。
秦海獻計道:“我們能不能在輿論上造一造勢呢,多宣傳一下材料和工藝在製造業中的重要性,讓領導能夠轉變他們的觀念。”
王鴻生道:“輿論造勢肯定是要做的,你考慮一下,組織陳教授、李教授他們寫一些科普文章,我要安排媒體刊登出來。不過,這種輿論造勢,對於普通群眾以及基層幹部的影響效果更明顯,對於高層領導,就不見得管用了。你知道,中央領導工作很忙,時間緊張,沒那麼多時間去看這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