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人揭發後,神宗震怒,欲令處死,後免死罷任。這樣一個貪生怕死喪師辱國諱敗冒功的劣材,竟被文武百官捧為克敵制勝安邦定國的大帥,從一個閒官,提升為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榮任遼東經略,怎能不貽誤軍機。
領兵衝殺的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等將官,多系“婪穢之輩”,愛財如命,畏敵如虎,尤其是對新興建州的八旗勁旅,更是久聞威名,談虎色變。早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努爾哈赤還只是轄領建州女真的一部之長時,號稱驍勇善戰的明朝副總兵李如梅,就對建州兵的精銳感到恐懼,他鄭重其事地警告朝鮮國王說:“此賊精兵七千,而帶甲者三千,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雖以十人來犯境土,即報遼東而求救。西北雖有達子,皆不如此賊,須勿忽。”吳晗: 《李朝實錄史料》第2476頁。以區區十人之數,就敢進犯邊境,致使擁兵上千的各城遊擊、參將,倉皇上告總鎮,乞求援兵,可見建州兵之精壯,銳不可當,也充分反映出遼東邊將的膽怯畏敵思想。隨著建州的迅速擴充套件,明將對八旗軍更是異常畏懼。比如,歷任宜府、延綏、大同總兵官的麻承恩,是將門之後,早年“更歷諸鎮,以勇力聞”,萬曆四十年(1612)遼事緊急,以原官入遼,聽遼東巡撫、鎮守總兵官調遣。這位專任“援遼”的總兵官,當萬曆四十六年(1618)四月撫順失陷,遼東總兵官張承胤率兵往援時,竟率本部藉口“調防清河”而匆匆逃走,致使張承胤兵敗被殺,全軍覆沒。七月,八旗軍攻清河,麻承恩又以開原檄調為名,領軍離陣,“致清河將吏一時陷沒”。
萬曆四十六年六月,江西道御史薛貞上奏說:“近者楊鎬疏中言,調到援兵,皆伏地哀號,不願出關。又傳塘報帖言,鑽刺將領,見奴氛孔亟,都哭而求調。臣聞之不勝憤懣。”《明神宗實錄》卷五百七十一。堂堂七尺之軀,以上陣廝殺斬人首級為專任的援遼將官、士卒,竟然伏地痛哭,乞求改調,不敢出關迎戰,如此的畏敵如虎、貪生怯戰,實為罕見,難怪御史“聞之不勝憤懣”了。
賦重役煩,國窮民貧,君昏相庸,帥劣將怯,士氣不振,人心思亂,這樣腐敗的明朝政府,怎能與新興後金相爭,這樣鬆弛膽小的弱軍,怎能打敗兵精馬壯的八旗勁旅,薩爾滸之戰,只能以明軍的慘敗而告終。
二、 新興後金大敗明軍
薩爾滸,位於後金都城赫圖阿拉西一百二十里,今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天命四年(1619,明萬曆四十七年),三月初二日,八旗軍大敗明西路杜松軍於此,隨即擊破明北路、東路軍,史稱“薩爾滸之戰”。
明萬曆四十七年二月十一日,遼東經略楊鎬會集四路官將,告天誓師,欲於二十一日分路出擊,因十六日天降大雪,跋涉不前,改於二十五日興師,定於三月初二日在二道關會合。十萬大軍,戰馬成群,火器數萬,聲勢浩大,怎能掩人耳目,因而“遐邇共聞”,“師期豫洩”。一向重視偵察敵情善於用間的努爾哈赤,對明軍的動態早就瞭如指掌,全國皆知大戰將臨。與二十六年前九部聯軍三萬來攻相比,那時,眾寡懸殊,建州兵將“皆失色”,十分驚恐,軍心不穩;現在,雖然面對號稱四十七萬的天朝“聖兵”,敵眾我少,八旗勁旅卻鎮靜自若,從容應戰。出現這樣大的變化,根本原因有二,一為保家保族,必戰必勝。兵法所云: 置之死地而後生。現在滿族正面臨滅種族之災,不打退明軍的進攻,努爾哈赤家族固然要斬殺無遺,八旗官將士兵也在劫難逃,整個滿族就要被徹底消滅,至少是大部誅戮,殘存少數“順民”,也必然要再遭明帝奴役,重新陷入明朝政府壓迫女真的苦難深淵。這是決定民族生死存亡的一戰,是反對明朝民族壓迫,保護本族生存,爭取繼續前進的決定性一戰,反壓迫、求生存、圖發展的戰爭正義性質,激勵了廣大滿族人民拼死抗敵的強烈鬥志,堅定了他們必戰必勝的決心和信心,對大軍壓境無所畏懼。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四節薩爾滸之戰(4)
另一根本因素是,後金正處在興旺發達迅速前進的勃興階段。三十六年以前,女真部落林立,貧窮落後,饑饉頻仍,慘遭明臣欺凌魚肉,社會停滯不前,人丁稀少,度日艱難。
萬曆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以遺甲十三副起兵,經過三十六年的南北征戰,由一個微弱小部,發展為轄地數千裡,人口上百萬的強大的後金國,分散的幾百個女真部落合而為一,又吸收漢、蒙人員,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舉國上下,練兵習武,競圖進取,一派興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