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敵人引明為助,乘機威逼歸服。尼康外郎之名,明、朝文獻未載,難知其詳,據《武皇帝實錄》等書,他乃蘇蘇河部內的禿隆城主(《滿洲實錄》記為圖倫城主),即建州左衛一個候襲官職的頭人。尼康與明將關係密切,為李成梁引路,擊滅阿臺有功。他又曾向撫順遊擊獻讒,責治蘇蘇河部撤兒湖城酋長瓜喇。尼康原來的勢力並不大,部眾不多,觀其後來屢逃,不敢與努爾哈赤交鋒,即系明證。但是尼康嚮導有功,努爾哈赤又為明臣所厭,因此明將氣勢洶洶地對努爾哈赤宣稱:“事已完矣,今復如是,吾即助尼康外郎,築城於甲板,令為爾滿洲國主。”《武皇帝實錄》卷一。寥寥數言,震動極大。當時,王杲父子齊遭斬殺,同死者三四千人,建州各部酋長傷亡不少,叫場、塔失雙雙喪命,另一強“酋”王兀堂亦慘敗遁逃,“建州部益弱”,明威大振,“東夷震懾”。在這樣形勢下,明臣的講話,具有很大的權威性,他說要為尼康築城,要讓尼康主管建州女真,誰能懷疑,誰敢抗命,一下子就使尼康威望劇升,勢力激增,“於是國人信之,皆歸尼康外郎,其五祖子孫,對神立誓,亦欲殺太祖以歸之”。尼康乘機“又迫太祖往附”,儼然以建州國君自居,這對努爾哈赤一家來說,又是一大威脅。
從永樂三年(1405)猛哥帖木爾第一次入京朝貢受封指揮使,到萬曆十一年(1583)二月覺昌安父子去世,在這一百七十九年裡,努爾哈赤家族歷經盛衰,三起三落,遭受了三次大災難,而尤以最近父、祖冤死,禍害更為嚴重。宣德八年(1433),雖然猛哥帖木爾及長子阿谷死於“七姓野人”之手,董山與母被擄,家財盡喪,損失不為不大,但畢竟是因忠於明朝而遭難,明帝特予優待,立即敕令“野人女真”歸還人畜財帛,升凡察為都督僉事,不久又授董山為指揮使,連續晉升至右都督,襲父故職,掌建州左衛,凡察掌建州右衛。正是由於明帝的擢用和支援,董山才能由一個孤苦幼童一躍而為“雄長諸夷”的強酋,重振父業,名揚各部。成化三年(1467),董山因亂被斬,明軍攻剿三衛,殺掠人畜,為害甚烈,但董山業已稱雄多年,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餘勢猶盛,故不到兩年,其子脫羅“悔過來朝”,明帝即令襲封都指揮同知,掌左衛,隨即晉為都督,家道又復中興。這次覺昌安之死,卻形勢迥異了。覺昌安、塔克世僅系普通酋長,官銜不尊,業績不顯,部眾不多,牲畜不旺,器仗較少,努爾哈赤弟兄得到的遺產寥寥無幾,史載只有遺甲十三副。兼之,明朝邊臣惱怒,支援仇人尼康,部眾叛離,族人心變,局面的險惡,災難的深重,遠逾昔日。
。 想看書來
第三節 癸未起兵(5)
儘管身陷絕境,年方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卻沒有被敵人嚇倒,堅決不向尼康屈服。他不顧寡不敵眾、強弱懸殊的惡劣形勢,毅然高舉義旗,於萬曆十一年(1583)五月,率領少數人馬,猛攻禿隆城,打響了建立後金國的第一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十三甲起兵”。
第四節 削平各部(1)
一、 群雄爭長
清太祖努爾哈赤
明萬曆十一年(1583)五月,努爾哈赤以遺甲十三副起兵。當時的女真各部是什麼樣的局面?這是關係到努爾哈赤盛衰興亡的重要問題,不能正確觀察、掌握形勢,就不能採取正確的方針、政策和策略,便難以戰勝敵人,由弱變強,由小變大。在這一點上,努爾哈赤非常聰明,十分重視,判斷異常準確,收效也特別顯著。
《滿洲實錄》滿文體,對此情景,有一段總結性的敘述,譯為漢文如下:
時各地之國為亂。滿洲國之蘇克素護河部、渾河部、完顏部、棟鄂部、哲陳部、長白山納殷部、鴨綠江部,東海窩集部、瓦爾喀部、庫爾喀部,呼倫國之烏拉部、哈達部、葉赫部、輝發部,各地盜賊蜂起,各自僭稱汗、貝勒、大人,每村每寨為主,各族為長,互相征伐,兄弟相殺,族眾力強之人,欺凌、搶掠懦弱者,甚亂。
《滿洲實錄》將萬曆年間的女真分為“滿洲國”、“東海”、“呼倫國”三大系統,“滿洲國”就是建州女真,“呼倫國”是海西女真,“東海”女真是“野人女真”的一支(另一支為“黑龍江女真”,以住居黑龍江流域而得名)。
建州女真內部,陸續演變為蘇克素護河部、渾河部、完顏部、棟鄂部、哲陳部、鴨綠江部、納殷部、朱舍裡部,等等。各部又分為若干小部,如蘇克素護河部,有圖倫、薩爾滸、嘉木湖、沾河、安圖瓜爾佳等城寨,渾河部包括杭嘉、棟嘉、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