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第一節 建州、海西、“野人”女真(1)

後金國是滿族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以女真為主,吸收漢、蒙等族人員參加,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滿族最早的先人,是夏、商、周時期的肅慎。肅慎的後裔,漢、唐的挹婁、勿吉、靺鞨,宋、遼、金、元、明的女真,為開發東北、華北廣大地區,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豐富祖國文化寶藏,作出了重要貢獻。

明代的女真,分為建州、海西和“野人”女真三大系統,其下各有若干大小不等的部落。建州、海西女真,原先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散佈於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中下游,東至海岸,入明以後,逐漸南徙。建州女真的一支建州衛,明宣德八年(1433)移居婆豬江支流富爾江上游的吾彌府(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不久,在酋長李滿住帶領下,遷往灶突山(今遼寧新賓縣境內)渾河上流蘇子河畔,並於正統三年(1438)六月嚮明帝奏報,表示要“仍舊與朝廷效力”。建州女真的另一大支,建州左衛,幾經轉徙,最後於正統五年(1440)也來與建州衛同住,定居在蘇子河。到了明末,建州女真,人丁滋生,部落日繁,分佈在撫順以東的渾河流域,東至長白山,南達鴨綠江。海西女真,陸續遷至開原邊外輝發河流域,北到松花江中游。“野人”女真,部落眾多,相繼遷居建州、海西以東和以北的廣闊地區,從松花江下游,到黑龍江流域,東至海岸。

明朝政府對女真諸部十分重視,大力招撫,設定衛所,進行管轄。永樂元年(1403),始置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以女真頭人阿哈出為指揮使,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永樂二年(1404)設奴兒干衛,三年(1405)置毛憐衛,到七年(1409),在斡難河、黑龍江、嫩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亨滾河等流域,共設一百三十個衛所,任命了大批女真頭人為指揮使、千戶和鎮撫,並專設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正統十二年(1447),明成祖朱棣

共有女真衛所二百零四及五十八個地面(城、站),萬曆時,增至三百八十一衛及三十九個千戶所地面(站、寨),分設在西起鄂嫩河,東轄庫頁島,北達烏弟河,南瀕日本海,包括整個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

女真衛所與明朝政府之間,是中央與邊疆地方的上下隸屬關係,這從明帝賜給各衛的敕書,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滿文老檔》載錄了明成祖朱棣頒給建州女真毛憐衛指揮使司指揮僉事寧布林罕的敕書,譯錄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朕思,帝者治國,為使天下一家,整治大軍,使民安康,遠近無別,皆委諸臣管轄。爾寧布林罕,雖居於邊境之地,猶思天道而來歸者也。知天時,明事務,爾心深遠,故自眾擢出。朕嘉爾識忠義,何故嘉而不賞?先曾賜爾毛憐衛指揮使司之指揮僉事之職,今特晉爾為同衛懷遠將軍,世襲指揮同知。爾若愈加堅信天道,善賢恭勤,禁約管轄爾之屬下兵民,看守邊境地方,使之平安,狩獵,育養牲畜,任意繁殖萬物,始終無惡,天必慈鑑,賜福及爾之子子孫孫,進而貴也。其勿輕朕此義,切切。

根據這道敕書,結合《明實錄》等文獻,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結論: 第一,嘉獎順明忠臣,擢任明朝政府地方軍政機構官員。明帝敕稱,因寧布林罕“知天時,明事務”,歸順朝廷,服從中央政權,故予嘉獎,前曾授為明毛憐衛指揮使司的官員指揮僉事,現又加官晉級,升為本衛懷遠將軍,世襲指揮同知。按明制,女真各衛的官員,皆由明帝封授。明政府對女真各部頭人,分別封為某衛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千戶等職。後來,有的還因立功或人多勢強,被封為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個別的酋長還特別封授龍虎將軍的崇高職銜。一般是世代延續,父死子繼,無子絕嗣則由親族承襲,但皆須奏報明帝批准。

封授女真衛所官員時,明帝都要賜給“誥、印、冠帶襲衣”。“冠帶襲衣”是明朝的官服,明朝官員各按品級職銜穿戴不同的冠、帶、朝服和常服。誥是誥敕。印是官印,由禮部鑄給。女真衛所官將接受“誥、印、冠帶襲衣”,既表明今後他們都是明帝的臣僕,應對皇帝效忠,服從調遣,恪遵國法;又意味著他們得到了明帝授予的權力和特權,可以憑藉明朝官員的資格,行使明朝政府給予的權力,管治屬下軍民。因此,明代文獻中常有女真官員奏討誥敕、印信、冠服以便治轄部眾的記載。明帝也曾將這個意思,多次諭示女真各部首領。例如,《明英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