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就業的年齡了,老爸曹嵩準備給剛取字孟德的曹操找個官來做,躋身於漢朝的管理體制內,做一名旱澇包收、外快肥豐的朝廷命官,這事曹操的老爸早就替他想好了。

這與兒子曹操填的志願正好吻合,曹操那時候絕沒有將來進入漢朝中央政府做官,能混上個市長他便心滿意足了。他後來在帶上魏王王冠後頒發的十二月己亥令中說:“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

也就是說,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個好郡守,相當於現在一個合格的市長。但東漢時做官也必須拿到一張文憑,叫“孝廉”,那時候還沒發明科舉制度,更沒有什麼大本、碩士、博士之類,連國家公務員考試也沒舉辦過。

怎麼辦呢?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由各州郡的一把手負責向中央推薦,要求的條件很簡單:孝敬父母,廉潔奉公。

這兒有點小問題:孝字還好考察點,父母證明如有舞弊嫌疑,那還有四鄰八舍的數不清的活口呢,廉字怎麼界定?官還沒影兒呢,難道還有傻瓜自己提前宣告:“本預備官員,上任之後,貪是免不了的!”

雖然大家都明白這個傻瓜說的是實話,但總不會因為哥們兒實在就讓他做官吧?

所以現任官員們也只好舉行考試,考什麼?看誰“孝敬”本官員的銅錢多呀!至於“廉”麼,你要先廉自己,把兜裡的金銀廣施,那就自然孝廉俱全了。

所以,東漢末年到處傳唱這樣幾首歌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對於“孝敬”錢這樣的小事,勢大財粗的曹家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朝裡有人好做官,孝廉身份對於曹操來說,連個三寸高的門檻也算不上。

一切都那麼平靜、那麼順利、那麼合理、那麼順理成章地走了過來。

漢靈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在二十歲那年,被榮舉孝廉,接著便憑資歷參加了工作,暫屈任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勢聚居之地,地面不大好管,但級別相當高。

啥時能熬成個市長?別急,初入仕途,來日方長,都是圈內人,升官何難?只要體制不改革,前程輝煌!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瞞出道(8)

從領導幹部年輕化這點來說,東漢王朝做的絕對出色。

一百多來年,變戲法似的前仆後繼了十位皇帝,最大的是十五歲的桓帝,最小的殤帝才一百天,不知哪位調侃大師給縊了這麼個分明挖苦的帝號:殤!是啊,還沒學會說話就駕崩了,兩歲就加冕了“先帝”的頭銜,堪稱“國殤”。

話又說回來,不這麼頻繁地更換皇帝,又哪來得前後六位太后臨朝的機會?問題是大漢時期還有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大面上極講究禮法,身為女人的太后,儘管能在後宮釋出絕對能得到有效執行的命令,但是不能親自參加御前會議。

一個女人在一群大老爺們堆裡拋頭露面,成何體統?這就是東漢年代包括太后本人都認可的精神文明。

這樣必然需要一個傳話筒,這個傳話筒就非宦官莫屬了。這個話題咱們以後細述,還是接著說以“孝廉”的身份推舉為郎官,接著“屈就”洛陽北部尉的曹操。

成了“孝廉”就意味著具備了當官的資格,當官就意味著權利,權利就意味著榮華富貴,事情就這麼明白,就這麼簡單,就這麼順理成章。

可你如果真的認為升官發財就這麼簡單,那就只能說明你自己的頭腦簡單。

就算你拿到了“孝廉”的文憑,那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做官的。

首先你要上邊有人,其次你還要準備好成堆的銅錢,沒錢購物卡也行,反正空手套不來白狼。

現在大家已經知道了,這兩點曹操都具備,所以二十歲的年輕副縣級幹部橫空出世也就合情合理了。

前面說過,二十歲時曹操的遠大理想是當一個人民的好市長,現在萬里長征開始了第一步,而今邁步從頭越,任重道遠!

估計那時的曹操是不服氣任何人的,至於後來他遇到了皇叔劉備,一時興起,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那也就是往劉備嘴裡塞一顆蜜棗,說說而已,已經把當時的漢獻帝攥在了手裡,並且兵多將廣的曹丞相,難道還當真瞧得起這織蓆販夫不成?

曹操沒打算指望老爸的提攜,他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