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弓瞄準孫堅的是主子袁術,他一尋思,同志們說得有道理呀,立即從善如流地對孫堅採取了有效的經濟制裁措施。
目標是孫堅的軟肋,你孫堅再怎麼英雄無敵,部隊總要吃飯吧?我斷絕了你的軍糧供應,看你這仗怎麼打?
老闆就是老闆,這一招還真卡住了孫堅的咽喉,孫堅不得不連夜乘馬,直奔魯陽,拜見袁術。
見了袁術,孫堅激動異常。他在地上畫來畫去,分析形勢和各方面的利害關係。最後乾脆向袁術挑明瞭:
“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三國志·孫破虜傳》)
袁術心中心內有鬼,理屈詞窮,不由懷愧。
孫堅接著說:“現在大功即將告成,然而軍糧卻供應不上。這形勢,與吳起灑淚西河,樂毅功敗垂成,完全一樣!請將軍明察、深思,早做決斷!”
袁術倒也又一次從善如流,馬上下令給孫堅調撥軍糧,支援孫堅宜將剩勇追窮寇,誓將洛陽天翻地覆慨而慷。
關東聯盟的發起人東郡太守橋瑁被自己的關東軍戰友的暗箭射中了要害,一命嗚呼。
放箭的是兗州刺史劉岱,此人本來是個講“孝悌仁恕”的謙謙君子,卻對東郡太守橋瑁有了偏見,殺了橋瑁,派人接管了橋瑁的地盤——什麼偏見不偏見的?地盤才是硬通貨,發展才是硬道理。
劉岱殺性已起,殺了橋瑁還不算,還要殺韓馥。第二支暗箭射出:他還給冀州治中劉子惠寫了封信,信中這樣寫道:“卓無道,天下所共攻,死在旦暮,不足為憂。但卓死之後,當復回師討文節。擁強兵,何凶逆,寧可得置。”(《後漢書·袁紹傳》)
曹操也差點被自己部下的暗箭要了命。
揚州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不是白送給了曹操四千裝備齊整的部隊嗎?亂子就出在這部分白得來的部隊中:好好的國軍幹著,突然變成了雜牌軍,而且這支部隊既不關餉,紀律又嚴,既不讓搶老百姓,又不讓搶大閨女,那當兵還有啥味道?幹他一票,走人!
入夜,這幫骨頭裡是土匪的國軍開始行動了,一聲呼嘯,直撲曹操的中軍大帳,射人先射馬,擒敵先擒王,叛軍最懂得暗箭該首先射向哪裡。
只是沒料到這將來的曹丞相是個文武雙全的角色,對中國功夫也相當有研究,曹操年輕時雙戟獨闖張讓府的英雄事蹟大概沒傳到揚州,知己不知彼的叛亂部隊這下吃到了苦頭。
曹操事逢突變,卻臨危不懼,單劍平叛,隻身迎敵,冒自己中軍帳大火而不顧,殺賊眾十餘人叛軍則潰散,鎮壓行動結束,計點兵額,開小差跑了三千多,陳溫、周昕給的揚州兵僅剩下了五百來人。
幸虧沒來得及真上戰場,帶著這樣一支愛對自己人開火的部隊打仗,不丟命才真是不合天理。
曹操現在深深體會到了建立一支嫡系部隊的重要性、緊迫性。
曹操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也是大師級的暗箭高手,在此後不久,他的首支暗箭即照樣射向自己不久前的戰友,司隸河內太守王匡中箭喪命。
曹操事後寫的一首《蒿里行》詩,最能概括目前關東聯盟內部暗箭亂髮的情景: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讀完這悲天憫民的詩句,我們也許會預感到,作者將是怎樣的愛惜人民的生命,大家不久就會看到的。
看到詩中曹操那憤怒的譴責——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誰能相信曹阿瞞這哥們兒自己也是“自相戕”隊伍中的一員? 。 想看書來
曹操·阿瞞出道 (58)
記得有個極光明磊落的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背後不說人?人們都知道這種現象是明擺著的事,但是能承認自己背後搗鼓過別人實在是太不容易了,所以俺才斷定:這句話的原創者絕對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至於背後議論一下別人是不是屬於放暗箭呢?那就不一定了,這要看你議論的出發點以及議論的內容所造成的後果了,用個法律術語來表達也就是“有沒有犯罪故意”和“導致的行為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