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部分

動速度太快了,無人機根本無法對其進行鎖定,又何談怎麼擊中構件。

這就猶如狙擊手再怎麼厲害,也要打得中敵人才行。

所以還要多做些其它準備……

“資料檢查完畢……”

“三維模型構建成功……”

“感測器沒有問題……”

地下室內,陳央手拿平板電腦,一邊低頭看著螢幕上的資料,一邊檢測著感測器的資料連線問題。

透過天花板上的鋼軌執行的機械臂,在xeon的控制之下,能夠在整個室內運轉。幫助陳央搬運東西和儀器。

這時候陳央一聲令下,室內無處不在的感測器自動收集陳央的聲音,轉換為訊號數字進入資訊處理器,最後由xeon分析資料指令,傳達至機械臂上。

機械臂無聲無息執行過去,在液壓系統的運作下。軸承轉動,一下子伸縮下去,抓起材料運至陳央身邊。

陳央這次和右手所打算製作出來的裝備,不是別的,正是動力外骨骼。

據右手所說,動力外骨骼在外星種族間也有不少的運用例項,是作為外太空增強個體實力的重要物品。

依照目前地球的科技,硬體基礎已然基本具備,就連問題最大的動力源。也有常溫核聚變電池來解決,所以就只剩下軟體基礎。

這一方面的問題對於人類工程師而言,還真不是短短十幾年時間能夠有所解決的,外骨骼從最早提出方案,到現在出現試驗裝置,已經用了數十年的時間了。直到近幾年,控制系統始終還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動力外骨骼必須要使用的感測器數量太多,包括肌肉壓力感測器、角辨向感測器、肌電感測器、地面壓力感測器等等數十種。如何把這些感測器收集來的資訊,在瞬間綜合起來處理完畢。這可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以美國如此先進的工程科技水平,幾十年來都還沒把問題真正搞定,可見其難度。

而此時,陳央和右手合力之下,就打算來真正解決下動力外骨骼。

製造出一件超出地球目前科技水平的外骨骼裝甲。

“唔,採集頻率144khz……”

陳央的地下室內。已經擺滿了從網路購買過來的物件,他手上現在拿著的感測器,是基於電阻應變式的多維力感測器,可組成感測器陣列,獲取肌肉壓力變化來收集使用者動作。

例如當陳央彎曲手肘時。上臂的肌肉纖維組織便會緊密壓縮在一起,從而牽動肌腱組織的運動,外在的表現便是肌肉隆起。

而壓力感測器就會在此時此刻,瞬息收集肌肉的壓縮收緊強度和方向,立即把資訊傳遞迴處理器,緊接著判斷出陳央的動作意圖。

說來複雜,其實這一切都只是在瞬間完成,人體絲毫感覺不到其中的時間流逝。

所以也別看這個感測器不起眼,光是在網上阿里巴巴購買這破玩意,就花費了一萬六千元!

更不要說還有其餘的感測器,乃至各種貴重的材料了。

陳央預計光是製造出一個試驗版本的外骨骼出來,就要花費七十萬人民幣以上的資金!

這還只是硬體成本,去除了核聚變電池以及材料加工費,以及陳央和右手的勞務費。

若是真的要全部綜合算下來的話,僅是核聚變電池的價值已經無法估量。

幸好現在陳央也算是資金問題不缺了,百萬的人民幣完全不放在眼裡,說用也就用了。

他現在地下室內的裝置儀器的價值,前前後後總和加起來也有一千多萬了,所以為什麼搞科學技術研究燒錢,陳央也算是明白了。

光一個有用的感測器就要一萬多,隨便買臺將就用的二手裝置,幾十萬就扔了出去……

材料裝置什麼的,簡直就是把人民幣往火裡扔,妄圖用紙鈔把火砸滅一般。

“寄宿體,你那邊怎麼樣了?”

右手還在動用磁變束縛器切割加工材料,忽然口器一張,對著另一邊的陳央問道。

“我這邊差不多了……”

“那好,開始吧。”

外殼加工完畢,接下來就要把感測器、線路、電機、液壓系統等東西送入這套動力外骨骼之內。

這套由右手設計的外骨骼,可並非是目前那些很多部位都外露的外骨骼,嚴格來說,這應該叫做動力外骨骼裝甲,全方面包圍使用者,為操控者提供全身保護。

故而,既然要把人裝入外骨骼裝甲裡面,所以裝甲必須設計成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