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答應在第二天會談時表示自己的意見,裡賓特洛甫對於他可能發表怎樣的意見多少有些不安。他在給希特勒的電報裡說,他還得不到一點“有關這個領袖的想法的暗示”。
他其實是用不著擔心的。第二天,墨索里尼的態度完全改變了。施密特寫道,他十分突然地“轉變為完全贊成戰爭”。他告訴客人說,問題不在於義大利是否與德國一起作戰,而在於什麼時候一起作戰。時間的配合是“需要十分慎重考慮的。因為他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以前,不應該參戰,以免加重他的夥伴的負擔”。
這一回,他不得不非常明確地說明,義大利的經濟情況不能長期作戰。他不能像英法兩國那樣,可以每天花費10億里拉。
這些話看來使裡賓特洛甫愣了一會兒。他想逼著這個獨裁者確定義大利參戰的日期,但後者卻不肯把話說死,他說,“在義大利確定對英、法的關係的時候,也就是和這兩個國家決裂的時候,義大利參戰的日期就會到來”。他補充說,“挑起”這種破裂是極容易的事。裡賓特洛甫雖然堅持,但他並沒有能夠得到一個確定日期。顯然這件事情須由希特勒來親自過問了。因此,納粹外交部長建議他們兩人在3 月下半月即19日以後在勃倫納會晤。墨索里尼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這裡要附帶說明一下,裡賓特洛甫對於希特勒打算佔領丹麥和挪威的計劃,並沒有透露過一個字。有些機密,即使你迫切需要一個盟國和你搭夥,也還是不能向他說的。
裡賓特洛甫雖然沒有能夠使墨索里尼同意規定一個日期,但他已經誘使義大利領袖同意參戰了。齊亞諾在日記裡哀嘆說:“如果他希望增強軸心,那麼,他是成功了。”當塞姆納爾·威爾斯訪問柏林,巴黎、倫敦之後回到羅馬,在3 月16日與墨索里尼再度會見的時候,他發現後者已經變成另一個人了。
' 威爾斯後來寫道' 他看來如釋重負……我一直在奇怪,在我第一次訪問羅馬之後的兩個星期之中,他是不是還沒有下定重大的決心,在裡賓特洛甫'690' 訪問他時,他是不是還沒有決定把義大利拖入戰爭。
威爾斯其實用不著奇怪。
裡賓特洛甫坐著專車離開羅馬不久,這個心裡煩惱的義大利獨裁者又反覆猶豫起來。齊亞諾在3 月12日的日記裡寫道:“他生怕答應對盟國作戰這一步走得太遠了。他現在想勸阻希特勒發動大陸攻勢,並且希望在勃倫納會談時能夠實現這個願望。”齊亞諾雖然是一個才能有限的人,卻知道得更清楚。他在日記裡補充說:“不能否認,領袖被希特勒迷住了,被他的性格之中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所形成的魅力迷住了。元首將得到比裡賓特洛甫能得到的更多的東西。”這話不錯——但也有些保留,下面就要談到。裡賓特洛甫一回到柏林就在3 月13日給齊亞諾打電報,要求勃倫納會議提前於3 月18日舉行。“德國人真教人受不了,”墨索里尼氣憤地說,“他們不給人一點喘息或者考慮的時間。”儘管如此,他還是同意了這個日期。'齊亞諾在那一天的日記裡寫道'領袖有點擔心。直到現在他還生活在以為一場真正的戰爭不會爆發的幻想中。現在,衝突已迫在眉睫,而他可能處在局外人的地位,這種可能性使他感到不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使他感到屈辱。
1940年3 月18日清晨,這兩個獨裁者各自的專車徐徐駛入坐落在高聳入雲、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下的勃倫納隘口車站,這時空中正飄著雪花。作為對墨索里尼的一個讓步,會談是在這位義大利領袖的私人車廂裡舉行的,但是,發言的幾乎只是希特勒一個人。齊亞諾當天晚上在日記裡概述這次會談的情況:會談簡直像獨白……全部時間只有希特勒在講話……墨索里尼根感興趣地、懷著敬意地傾聽著。他說得很少,確切表明了他與德國採取一致行動的意圖。他給自己保留的,只是適當時刻的選擇而已。
墨索里尼在終於能夠插上一句的時候說,他認識到,“保持中立一直到戰爭終了是不可能的”。與英、法兩國合作是“不可想象的。我們恨他們,因此,義大利的參戰是不可避免的”。為了使他相信這一點,希特勒已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最後還加了一句:如果義大利不願受到擯棄並且變成“一個二等國家”的話。但墨索里尼在這個主要的問題上使元首得到了滿意的答覆以後,馬上又留一個退路。
'691'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日期……有一個條件必須得到滿足。義大利必須要有“很好的準備”……義大利的經濟情況不允許它進行一場長期的戰爭……
他問元首,如果進攻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