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義大利軍隊開進阿比西尼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7 月4 日國際聯盟正式屈服,取消了對義大利的制裁。兩星期以後,在7 月16日,佛朗哥在西班牙發動了軍事反叛,內戰爆發。
希特勒正在拜羅伊特的瓦格納音樂節上欣賞歌劇,這是他每年這個時候的慣例。7月22 日晚上,在他從劇院回來以後,一個從摩洛哥來的德國商人,在當地納粹黨領袖的陪同下,帶了一封佛朗哥的緊急信到達拜羅伊特。這個叛軍領袖需要飛機和其他援助。希特勒立即把戈林和馮·勃洛姆堡將軍召來,他們正好也在拜羅伊特。就在那個晚上,作出了援助西班牙叛亂的決定。雖然德國對佛朗哥的援助從沒有像義大利給予的那樣多(義大利除了大量武器和飛機以外,還派遣了六七萬軍隊),可是德國的援助也相當可觀。
德國人後來估計,除了供應飛機、坦克、技術人員和那個由於把西班牙市鎮蓋爾尼卡夷為平地和把它的居民全部炸死而著名的空軍部隊禿鷹軍團以外,他們在這個冒險事業上花費了5 億馬克。同德國自己的大規模重整軍備比起來,這是不算多的,但是希特勒得到的好處不少。
這件事使得法國的邊界上有了第三個不友好的法西斯國家。它加劇了法國右派和左派之間的內槓,從而削弱了德國在西方的主要勁敵。最重要的是,它使英法和義大利不再可能修好,從而驅使墨索里尼落人希特勒的懷抱。而巴黎和倫敦的政府在阿比西尼亞戰爭結束後則一直在希望能和義大利重修舊好。
從一開始,元首對西班牙的政策就是算盤打得很精、眼光看得很遠的。
對繳獲的德國檔案作一番仔細研究,就可以明白希特勒的目的之一是延長西班牙內戰,以使西方民主國家和義大利保持不和,把墨索里尼拉到他這邊來。
* 德國駐羅馬大使烏里希·馮·哈塞爾當時還沒有認識到納粹的野心和手段,後來他認識到了,卻為此而喪了命。他早在1936年12月向威廉街報告說:'298' 在義大利跟法國和英國的關係上,西班牙衝突所起的作用可以跟阿比西尼亞衝突相比,即清楚地暴露了這些國家的對立的實際利益,從而防止了義大利為西方國家所拉攏併為它們所利用。爭奪西班牙政治統治勢力這一斗爭,暴露出義大利和法國固有的對立;同時義大利在地中海西部的強國地位又跟英國的地位發生了競爭。義大利只有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同德國並肩對付西方國家是有利的。
就是這樣的環境產生了羅馬一柏林軸心。墨索里尼的女婿、外交部長加里亞佐·齊亞諾伯爵,在柏林同牛賴特舉行過幾次會談後,於10月24日前往伯希特斯加登,這是他多次到那裡去晉謁希特勒的第一次。他發現這位德國獨裁者這天情緒很好,態度友善。希特勒說,墨索里尼是“世界第一流的政治家,誰都遠遠比不上他”。義大利和德國一起,不僅可以征服“布林什維主義”,而且可以征服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希特勒認為,對於聯合起來的義大利和德國,英國終將不得不遷就。否則,這兩個國家採取一致行動就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它。希特勒提醒齊亞諾說:“德國和義大利的重整軍備進行得要比英國所能做到的快得多??3 年後德國就將準備就緒??”
這個日期是值得玩味的。3 年後是1939年的秋天。
在柏林,齊亞諾和牛賴特於10月21日簽訂了一個秘密議定書,其中扼要地規定了德國和義大利在外交方面的共同政策。幾天後(11月1 日),墨索里尼在米蘭的一次演說中公開把這個議定書稱為是一個構成“軸心”的協定,圍繞著這個軸心,其他歐洲國家“可以一起合作”,不過沒有透露這個議定書的內容。“軸心”一詞將成為一個有名的字眼,而對這位義大利領袖來說,卻是一個致命的字眼。
有了墨索里尼穩在囊中,希特勒就把他的注意力轉向別的地方。
1936年8 月,他任命裡賓特洛甫為德國駐倫敦大使,去探索按他自己的條件同英國求得解決的可能性。裡賓特洛甫既無能又懶惰,虛榮得像只孔雀,傲慢自大而且沒有幽默感,戈林認為他是擔任這個職務的最壞人選。他後來說:“當我批評裡賓特洛甫處理英’國問題的資格時,元首向我指出裡賓特洛甫認識‘某某勳爵’和‘某某大臣’。我回答說:“是的,但是困難的是他們也瞭解裡賓特洛甫。’”*的確,裡賓特洛甫雖然為人不討人歡喜,但在倫敦不是沒有擁有勢力的朋友的。柏林方面認為,英王的膩友辛普遜夫人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裡賓特洛甫擔任新職後的初步努力是令人沮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