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所在。而無論是東套還是西套,都歸於寧夏一省。
“復設五原,重現漢唐盛世,指日可期,臣向監國賀!”
孫可望突然的“馬屁”讓陸四有些錯愕,但旋即也是釋然。前世歷史上這位義王降清後,對順治的吹捧那也是無節操的。
這人吶,一旦沒了雄心壯志,也就是隨波逐流,淪於俗人了。當然,也可以說是一種自保的智慧。只是孫可望不會想到他再怎麼藏拙,甚至學蕭何放高利以汙自身,還是被人家滿大爺一箭射死。
陸四當然不會殺孫可望,否則也不必如此禮待於其,只是對孫可望的小心思覺得有些好笑。
離孫可望不遠的李成棟之子李元胤起身道:“既設五原,便當築城以重兵守之,不可再如前明一般輕易丟棄。”
“元胤有何想法,說與大家聽聽。”陸四笑著鼓勵李元胤將自己對於治套的想法說出。
李元胤也不怯場,當下揚聲說道首先必須從長城內遷移大量漢人充實河套地區,否則河套地區光有城,光有兵,卻無民,便是無根浮萍,難以持續。
陸四稱讚移民河套確是首要,復問可望當移民多少才能實了河套之地。
孫可望答至少十萬。
陸四問:“十萬之民出移塞外,實是浩蕩工程,如何遷民而使民不怨?”
孫可望稱移民可使三個辦法,一是重利相誘。即以河套地區土地為“誘餌”,吸引長城內的貧苦之人前往安居。
“一人百畝不能誘來,便以五百畝,千畝相誘。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百姓亦是如此。”
第二個辦法則是遷關內盜寇罪犯往河套,倘若一縣移十犯,則一府便能移百犯,一省可移千犯,北方數省萬餘罪犯總是有的。此法還可年年持續,如前明將犯人流於西寧以充青海,數十年下去,河套地區的漢人數量必將佔據絕對主導。
“漢人多,則地寧。漢人少,則地亂。”
第三個辦法則是使一些軍隊仿效明軍屯於五原,一方面駐守,一方面開墾,朝廷則想辦法為這些駐邊軍人娶妻,如此一代、兩代下去,亦能極大充實人口。
陸四命人一一記錄,因為孫可望提出的移民三法都是切實可行的。
孫可望又建議要將河套地區的歸降蒙古人與遷移漢人混居,打亂其原先聚族為部落的習俗。並且要設營莊加以統一管理,轄區內土地所產以十為總額,官府得四,民得六。
官四民六,看上去民眾負擔極大,然而民眾卻無地主盤剝,其擁有土地規模較之家鄉極大,因此淨得利遠比家鄉要多。
如此,既能使五原民眾得實利,也能讓官府軍隊有錢糧維持。
“錢法,鹽法、朝廷也當予以理順,輔以市貿,無論漢蒙,一視同仁,用廉吏,除貪酷,河套雖失我中國百年,但必將我為永固之地。”
孫可望又結合河套地區多被蒙古人用於牧原的實際情況,認為還可以五原城為中心,於附近多築小城。
“築城人力,一半軍隊,一半民夫。可諭令陝西、寧夏二省每戶出夫一人,領官米二斗,至五原交米一斗五千,餘五升給夫作口糧。每夫另給腳價銀二三兩不等,築城期間再予體恤,如此民夫樂於出役,必不為地方亂源。”
“韓國公所言皆是良策,朝廷當一一施行。”
聽罷孫可望諸法,陸四這才將高一功已破威寧海的好訊息於眾人道出,文武自是歡喜恭賀。
“傳諭寧夏巡撫趙忠義速遣人同第一軍交洽築城之事,再曉諭蒙古諸部,叫他們速速來歸,往後各安城池,或牧馬、或耕織,漢蒙一視同仁,皆為我大順子民,使子子孫孫永享太平。”
“如此一來,蒙古降者當絡驛不絕!”
眾人再次稱讚監國聖明。
陸四走到孫可望面前,點頭道:“河套故土已復,今西北便只韓國公義弟定國一人,望韓國公能替大順解此難題。”
孫可望欣然說道:“臣明日便往定國處,斷不負監國厚遇!”
“好生與定國說,他非降我大順,而是重歸中國。”
陸四又交待孫可望幾句,這才結束國事召講,未與文武多言匆匆離去。
卻是要同那張獻忠偽後一會。
侄孫義良先前密言那小娘子長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