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的功績本就當獲封親王,豈能居於那滿洲阿濟格之下,又或與這幫韃子同席而語。
“公既為遼王,便當為遼王,上書南都即可。”
吳晉錫授意吳三桂別理會什麼平北王,直接就以遼王身份給南都上謝表,造成既定事實。
“公有強兵,總督有大義,南都虛弱,必不敢駁公。”
又表示只要吳三桂同何總督結盟,日後總督大人還當為遼王爭取一省之地世鎮。
一套誘辭下來,吳三桂大是心動,於是便按吳晉錫所言以遼王身份向南京上表稱謝。
左夢庚這裡的“興北王”封也完全不被左夢庚承認,馬士英派阮大鋮同左夢庚商量,不為興北王便請改封南贛王,左夢庚卻是不理會,表示當下大明諸軍就他兵強馬壯,因此要封就封親王,親王以下管它什麼王一律不受。並說不要封什麼亂七八糟的王號,要麼秦王、要麼楚王、要麼趙王。
聽了阮大鋮回覆,馬士英也棘手了,擔心給左夢庚請封秦王怕是南京通不過,便說不如於秦上加一字,或興秦王,或定秦王,簡稱秦王可否。
左夢庚又不是小孩子,哪有親王有簡稱的,執意要封秦王。
為了給馬士英施壓,也為了展示自己的實力,左夢庚調四總兵5萬兵馬自安慶,又令打造戰船,大有再度東征之意。
此時吳三桂上表拜謝朝廷封他為遼王的訊息傳出,舉世譁然,朝野更是震驚一片。
但正如何騰蛟所料,面對吳三桂自稱遼王這一事實,當朝諸公竟然集體保持沉默,而宮中的弘光帝在知道這事後索性以不能內亂為由,重新擬旨封吳三桂為遼王,左夢庚為秦王,阿濟格為忠王,王體中為興安王、王得仁為建國公。
秦王左夢庚與鳳陽總督馬士英“合流”,遼王吳三桂與湖廣總督何騰蛟“合流”,忠王阿濟格則言“非史公不能令我低頭。”
王體中又與湖北巡撫章曠勾搭成奸,此人對於興安王一封倒也滿意。然而王得仁卻沒能如願封王,只獲了個建國公,心下對章曠及南都都有怨恨,對封王的王體中也是不服,結果一來二去不知怎的和秦王左夢庚麾下總兵、獲封贛國公的金聲桓聯絡起來,醞釀率部脫離王體中到江西與金聲桓“合夥”。
阿濟格那邊對獲封忠王態度誠懇,以漢文上表南京,其部滿洲將校大多情緒平定。
紛紛亂亂的十月,大明朝一夜多了三個親王、一個郡王、四個國公、九個侯爺、二十多個伯爵,雖然“小臣派”痛稱此亂象為亡國之兆,然而如此眾多封爵卻讓大明一夜之間坐收大軍四十萬餘,要說於國家沒有利處也是不可能的。
可惜就在史可法、何騰蛟、馬士英等人就兵強馬壯之後當如何北伐收復失地,剿滅流寇之事各行商議時,江南卻傳來奴變訊息。
此訊息讓眾多督撫的目光不得不從北方投回江南,統領三大營的京營統制孫武進於南都朝堂那句:“攘外必先安內,江南不穩,我朝焉能用兵北方?”的質問讓不少大臣派的有識之士深刻贊同。
因此,孫武進開始調集三大營準備往江南用兵,然而新封秦王的左夢庚卻突然以新晉親王當為國報效為由,上書南都請求由他這個秦王率兵到江南平亂。
秦王要為國家出力的奏疏還沒冷透,湖廣總督何騰蛟上書可由遼王吳三桂率精兵乘船至江南平亂,而督師閣部史可法為了平息朝堂對於收納滿洲兵的質疑,綜合考慮之下提議可由忠王阿濟格領兩萬精兵往江南。
只有湖北巡撫章曠出於保住自己地盤就行的念頭,沒有替王得仁這個興安王上書去江南。
三位親王都要帶兵去江南平亂,朝堂一時議論紛紛,最後形成的一個觀點就是無論哪位親王帶兵過來,江南民亂都可迅速平定。言下之意以“北兵”為主擴編的三大營跟三位親王的兵比起來,可能差了那麼一點。
弘光這位佛天子也出於愛惜之意不同意孫大將領兵出外,說什麼朕的安危全賴統制,若統制不在,朕夜裡怕是都不能安心睡覺。
皇帝情深意切,孫大將卻總覺這位佛天子有點口是心非,但哪裡不對,又一時想不明白。
待弘光在朝堂上稍露口風之後,孫大將這個離江南最近的大救星便被排斥在領軍平亂的名單外了。
呼聲最高的是吳三桂部往江南平亂,其次是左夢庚,再其次是阿濟格。
弘光也屬意遼王吳三桂帶兵來江南,相較左夢庚和阿濟格,弘光還是很相信大明忠臣吳三桂的。
孫武進這下不幹了,江南可是老子的地盤,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