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民間田土,熟田每畝二分,熟地每畝五分,山塘每畝一厘,給予弘光元年契尾一紙”,合計江南一年另“加折色銀五十萬六千四百五十餘兩,全年徵收數百萬兩,使得江南道路譁然。原先的三餉“遼餉、剿餉、練餉”竟也不停,照舊收取。
民間苦餉,朝中則不斷爭鬥。
先是要起順案,後來是聯清還是聯寇,揭貼如雲,眾說紛紜,對於北方局勢進展毫不知情,所定各策不知落後多少。
在此背景下,左軍順江東下要犯南京的訊息很快傳到了南都,城中文武大為恐慌,不久前他們還彈冠相慶,為大賊李自成被清軍所殺感到高興,認為這是上天不絕大明,且一個個都將那替大明報了大仇的滿洲英親王阿濟格當成大英雄。甚至有人還說要馬上派出北使團,攜帶巨資犒賞為先帝復仇的滿洲將士。
刑部侍郎姚世孝、御史喬可聘等東林黨人更是“出謀劃策”,請朝廷使巨資請大清兵助討江北淮賊,免得江北的淮賊真的渡江來。
原因是江北的淮賊正在打造船隻,揚言要渡江。
而江北淮賊之所以要渡江攻打南京,卻是因為南都剛剛接待了滿洲人的使者——史可法的弟弟史可程。
多爾袞苦於無兵可用,被迫“聯明平寇”給史可法寫的信在南京城中引發軒然大波。
不是人人唾罵,不屑一顧,而是人人叫好!
不少東林黨人更是雀躍歡呼,說滿洲真助中國也!
朝會時,史可法同禮部尚書王鐸將此事奏於弘光帝,弘光吱唔不決,說什麼滿洲多次入寇大明,殺害千萬子民,如今大兵入關,竊居北方,怎麼會輕易放棄圖謀中國野心。
北來“順逆”同幾社陳子龍等官員也紛紛上書說滿人不可信,此必是滿洲於北方用兵軍勢削弱,欲借大明軍力助其平定北方,朝廷萬萬不可中計。
弘光皇帝有個好處,就是不管大事小事,一律私下向賢達孫武進問教。
孫武進道:“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你朱家老太爺提的,你要同韃子講和聯手,咱不找你麻煩,你老太爺也會找你麻煩。”
弘光訕訕,也知自己皇位得自何處,便壓制此事,不許朝廷同清廷接觸。
因為弘光帝不肯鬆口,史可法又急於平定賊寇,便以私人名義給多爾袞回了信。
信雲:“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隨遣使問訊吳大將軍,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誼於草莽也,誠以大夫無私交,《春秋》之義。所以不即從先帝於地下者,實為社稷之故。傳曰:“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法處今日,鞠躬致命,克盡臣節而已。即日獎帥三軍,長驅渡河,以窮狐鼠之窟,光復神州,以報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貴國即有他命,弗敢與聞。惟殿下實明鑑之。”
史可法的覆信措辭軟弱無能,反覆向清廷表達“聯兵”願望,希望“兩國”能夠在平定流賊後世通盟好。
對於降清的吳三桂,多爾袞信中以清平西王稱呼,史可法不但不敢指出荒謬,反而以讚賞口氣說“我大將軍吳三桂假兵貴國”。
至於弘光朝廷成立後沒有一兵一卒“北伐”的事實,史可法竟說是避免大軍北上剿賊會同清方發生摩擦。倒是“天下共主”、“大一統之義”、“光復神州”之類的言司通篇都是。
最後,史可法表示只要清廷願意同大明修訂盟約,則大明立時整兵備戰,與大清南北合擊流賊,事成之後,不吝錢糧。
“便是叔侄之君,兩家一家,同心殺滅逆賊,共享太平”。
史可法意明、清分境而治,從兩國皇帝的年齡考慮,弘光為叔,清帝福臨為侄,多少給明朝廷爭點體面。
又建議由吳三桂於“畿東界境內開藩設鎮”,“比鄰而駐”,並且借用蘇秦佩六國相印的典故,要吳三桂“劻勷兩國而滅闖”,“幸將東省地方,俯垂存恤”。
至於錢糧供給數額,都可議。
孫武進是在青樓夜宿時知道史可法瞞著皇帝給清廷覆信的,且信中內容早被他東林黨人透露出來,當時就氣的大罵:“好你個史閣部,這朝廷於其你來賣,倒不如老子來賣!”
氣沖沖的進宮,揪起龍床上的弘光帝,拿著弘光最愛的拂塵抽了他幾下,罵道:“皇帝,你到底跟誰一夥!要跟我一夥,就攆走史老頭!要不跟我一夥,你跟我回江北,這龍椅叫別人坐去!老子不伺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