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獲得百姓的支援,那便要殺,狠狠的殺!”
亂世用重典,確保徐州穩定,陸四自然要放權。
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讓百姓種地只是解決辦法的一種,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副業,將因為戰亂而倒退的商業發展起來。
陸四鼓勵官員們去恢復停擺的廟會、市集、對小商小販採取免稅政策,從而能讓徐州的民間商業再次起來。
同時弄了一個計劃表,就是分別于徐州靠近運河,交通便利的地方設立淮軍的後勤工廠。
如被服廠,鞋帽廠等等,這樣可以透過淮軍對軍需的採購帶動當地百姓就業,還可以刺激當地種植淮軍需要的棉花等軍需要物資。
此外還有兵工專案,如鐵廠等。
陸四又令淮安府、揚州府將境內南逃的山東及徐州難民勸返,他估計這兩部分難民人數不少,畢竟北方一有動亂,百姓第一想法就是往南邊逃。
大體思路有“計劃經濟”的影子,陸四也不管徐州府尹武愫能夠理解多少,先做起來。
正規手段之餘,歪門邪道陸四也要使用,是謂奇正相輔。
比如淮安那邊的以糧換官,
即借鑑明朝“捐慄納監”的辦法,允許百姓透過捐糧獲得府縣鄉地方政權的職位;如果不想當“官”,則根據出借糧食多少額定多少利息,是謂“借糧條”。
引進淮揚商人前來徐州恢復商業流轉也是十分必要的,淮安那邊鄭標已經開始對運河的疏通,以確保揚州段運河至山東濟寧的全線暢通。
同明朝一樣,淮軍對運河同樣依賴,如果運河能夠全線暢通,等若人根內的血管,將淮軍治下的1500萬人口緊密串連起來,如此商業自然會得到恢復。
在從徐州府尹武愫手中“刀下留人”後,陸四便尋思應該去見一見他的“物件”常寧了,海州那邊卻傳來訊息,說有倭人雜賀黨大名至海州聲稱可借兵助中國驅逐韃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