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部分

,爵爺還是多想想父母,多想想將來吧。”

吳三桂不由輕鬆地一笑,說:“這事先撂著吧,二位遠來,想必勞乏,先去驛館休息,明日略備水酒,一盡地主之誼。”

唐通見他這樣說,分明是還要深思熟慮之意,也不能勉強。他望了張若麒一眼,說:“好吧,這裡我們還帶來了大順皇上犒賞的三千兩金子、四萬兩銀子,你清點一下。”

吳三桂仍不提“皇上”二字,只含糊地說:“多謝多謝。”

其實,唐通身上還有一道詔書,這就是大順皇帝已任命他為山海關總兵。若吳三桂奉詔,同意歸順,那麼,他便將此詔書拿出來宣讀,在新君的登極大典前,吳三桂得去北京朝覲新君,而自己就可接任——這於他來說,可算是仍歸舊窠。但吳三桂態度不明朗,他也就沒法宣詔履任。

第二天,吳三桂合全營官員,大宴唐通、張若麒於營中。席上殷勤勸酒,談笑自若,可就是隻字不提歸降之事。

這一來,可讓唐通頗費猜詳。席上當著眾將,他不便提出此事,待宴席散後,乃單獨見吳於密室中,這一回,吳三桂稍稍將心事透露出了一點。

“達齋,你說,他李自成真有出天子的氣概?”

唐通酒酣耳熱,哪管吳的本意何在,乃興致勃勃地說:“當然,要不,他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說著,就把李自成起家驛卒,後投高迎祥被封為闖將,迎祥死後繼為闖王、敗不餒,勝不驕,漸漸變弱為強,又吞併各路義軍,終成大器的過程,用很誇張的語言向吳陳述了一遍。吳三桂對這些聽得並不認真,有時甚至是嗤之以鼻,待唐通說完,他輕輕地一笑說:

第142節:1 山海關成了世人注目的焦點(5)

“達齋,這些並不能說明什麼,我敢說,但凡亂世草頭王,莫不如此。”

唐通一怔,又說:“不同,不同,大順皇上決非一般。”

接下來,他便說起李自成上應圖讖之事,又說,據李自成的部將說,李自成每遇危難,必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還說有一次單人獨騎,被官軍逼到了大河邊,無路可逃,他那烏龍駒硬是在水中飛過,終於脫險。好多跡象都說明他是應運之主,吉人天相。吳三桂不由哈哈大笑道:

“達齋,這是照搬泥馬渡康王的故事,要不是他已成氣候了,弄這些鬼花樣連三歲小孩也哄不住,你居然也信?”

唐通於是又說起大順軍行仁義的事,說張獻忠生性嗜殺,喜怒無常,人都怕接近他,而闖王每到一地,必招賢納士,賑濟百姓,救孤恤寡,眼下中原到處都唱“開了大門迎闖王”的歌,由此可見,李自成能成功,是因為得到百姓的擁戴。

不想他的話未說完,吳三桂卻連連擺手說:“這也不奇,但凡有野心的人,必假行仁義,先用小恩小惠哄住你,大局一定,便翻臉不認人,真要有所作為,必從根子上治起,不是三年納不納糧的事。”

唐通見吳三桂左說左有擋,右說右有推,不由問道:“長伯,這麼說,你是不想歸順了。”

不想吳三桂卻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說:“達齋,我不急你急什麼?”

唐通見狀,也不好再說什麼。

吳三桂口說不急,其實,他心中比誰都急。

就在昨天,唐通一行才到山海關,他的舅舅祖大壽也幾乎同時進山海關,只是一個從關前,一個從關後,祖大壽是奉大清攝政王多爾袞之令前來說降的,事實擺在面前:明朝亡了,山海關孤立,前有滿清,後有流寇,防前防後,都不能久恃,他必須就在近日,擇一而從。

三桂父子相繼戍邊,自萬曆四十六年楊鎬經略遼東,發動薩爾滸戰役,這以後征戰連年,父子二人,幾乎無役不從,哪一次不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渠?滿洲人是他們的死對頭,過中死結數不清也道不完,再說,這以前的滿韃子,是茹毛飲血的夷人,要他降清,不說難忘國仇家恨,就是感情上也接受不了。

但回過頭來,就必須面對流寇。吳三桂出身將門,受過良好的傳統教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在發矇時便耳熟能詳的話,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更是讀書人的口頭禪,在他們看來,李自成犯上作亂,逼死帝后,是“人人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而崇禎卻是他的君父,吳家世愛國恩,父子高官厚祿,朱家從未虧待你,怎麼能與流寇為伍呢?

吳三桂陷入兩難的境地中,無所適從。

祖大壽已被他秘密安置在行轅後院,他在宴請過唐通後便來看舅舅。祖大壽已知唐通到來的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