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客,讓你先猜。”劉振峰邊說邊把硬幣放在桌上快速地轉動著,然後用手一按,讓曲楊來猜。
“是正面吧。”
“我認為也是正面。”劉振峰把手移開,硬幣果然是正面。
這樣連續猜了7次,每次劉振峰的猜測都和曲楊的選擇一致,曲楊對了3次,劉振峰也跟著對了3次。
劉振峰收起硬幣對曲楊說:“剛才我們猜硬幣,我每次都支援你的想法,但我也一樣沒有全部猜對,你們單位的其他副總如果在這裡,即使他們次次都反對你的話,那麼他們會有四次是答對的。”
我們總會因為別人的反對意見而惱火,總會因為過於相信自己的意見而變得自負,從而覺得別人的意見沒有可取之處。但每個人都無法做到全面正確,因為我們自己常常就是錯的。
劉振峰說的話沒錯,生活中有很多“窮忙族”都會犯同樣的錯誤——過於相信自己,誤把自負當成了自信。其實自信本身絕不是壞事,只有當表現過頭時,它才會表現出不利的一面。而自負的人恰恰正是缺乏對自己的客觀認識,所表現的多是誇張的自我,或是幻想中的自我。所以,要想不再繼續“窮忙”下去,首先要正確地審視自己,把自己放到正確的位置上。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太在乎別人的評價
從前,一位老人帶著孫子去小鎮上趕集,他們牽著一頭驢,準備到市場把它賣掉。兩個人走了一段路,遇見一個路人,這個路人看著祖孫二人說:“有驢子不騎,真是傻瓜透頂!”老人聽了覺得有些道理,於是抱起孫子一起騎上驢背,繼續趕路。
沒走多久,二人又遇到一個農夫,那農夫指責他們說:“你們兩個太沒有人性了,驢子都被你們壓得透不過氣了。”
老人聽路人這麼一說,趕忙從驢背上跳了下來,讓孫子一個人騎在驢背上,自己則牽著驢子步行。
不久,他們路過一座小茶樓,茶樓的老闆是一個老婆婆,正站在外面忙活計。看到二人,那老婆婆道:“這是什麼世道啊!小孩子怎麼這樣不懂事,只顧著自己享受,讓老人走路。”
老人一聽,覺得老婆婆說的也很有道理,於是就吩咐孫子下來牽驢,自己騎上去。
走著走著便到了鎮上的一條大街,路邊的幾個婦女見他們過來,便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嗨!這個老人怎麼這樣狠心,自己倒是很會享受,讓小孩子受苦!”
老人聽後,臉一下子就紅了。心說:“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怎麼樣才對呢?”
老人和孫子一合計,只剩下一個辦法了。於是兩人用盡了力氣,將驢子扛起來行走。這下子路邊的人都圍上來了:“有驢子不騎,真是傻瓜透頂!”“第一次看見扛著驢子走的人……”“老頭是不是老糊塗了?”
故事結束了,哂笑之餘你是否發現,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事情。
很多時候,不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管這個人做不做事,是多做事還是少做事,到底做的是什麼事,他都會招來別人的議論和評價。對於這些評價和議論,有些人以之作為行動標準,他們特別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結果行動畏首畏尾,把自己搞得很緊張,總好像為別人活著似的,就如同故事中的老人一樣。
其實是沒有必要這樣的,你既不是演員,又不是在表演,你的目的是要做好該做的事,又何必在乎別人的評價呢?
明代書畫家文徵明曾經想畫出一幅人見人愛的畫。經過數月的辛苦努力,他畫好了一幅作品,便拿到街面上去展出。文徵明在畫旁邊放了一支筆,並附上一則文字:如果誰認為這幅畫哪裡有欠佳之處,請賜教,並在畫中標出。
等到晚上文徵明帶著畫回去的時候,他發現整幅畫都被塗滿了標記——每個筆墨都被指出不足。文徵###中十分不悅,感到失望。
第二天,文徵明決定換一種方法再去試試。於是他又摹了一張同樣的畫拿到市場上展出。但這次,他請觀賞者將其最欣賞的妙筆做上標記。結果是,一切曾被指責的筆墨,如今卻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原來如此!”文徵明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現在發現了一個奧妙,那就是我們不管做什麼,都不要去在乎別人怎麼評價,只要有一部分人認可就足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裡恰恰是美好的。”
其實大家做事都是為自己而做,自己滿意就可以了,或者能讓一些人滿意就夠了。沒有必要太苛求自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