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個春暖花開的假期,紛紛放鬆作樂,縱情狂歡,盡情地宣洩年輕人那過剩的精力,有人甚至還酗酒胡鬧,美國人給校園裡的這些現象取了個形象的名字——“春季高燒症”。

德培的室友,一個高大魁梧的白人小夥子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春季高燒症”患者。他左手拎著一瓶威士忌,右手摟著一個不知道哪個系的女生,嘻嘻哈哈地闖進了宿舍。

德培正在宿舍裡收拾行李。

室友大概是沒想到德培會在屋裡,怔了一下,大大咧咧地問:“德培,你沒出去玩?”

德培背起行囊:“這就走。”

“到哪兒去呀?背這麼大

德培瞟了他和那個小妞一眼:“嗯,很遠,我要到一片叢林裡去。這兒,就讓給你了。”

“什麼?!叢林?亞馬遜嗎?”

德培笑了:“華爾街。”

“我操,你真去呀?”室友瞪大了眼睛。

德培點了點頭,向門外走去。

室友像頭大白熊一樣擁抱瘦得像條麻桿一樣的德培,告別:“那祝你好運吧,但願你能從那片叢林裡活著回來。”

德培在他耳邊低聲耳語道:“小子,悠著點兒,我那張床不太結實,別給我弄塌嘍。”

德培真的來到了紐約,踏進了嚮往已久的華爾街。還在密蘇里的時候,德培就已經向紐約多間著名的投資公司和機構發了很多份簡歷和求職信,原只想碰碰運氣,提前為畢業以後多找幾條出路。出乎他意料的是,不少公司回信給了他面試的機會,這讓他備受鼓舞,也促使他決定利用短短的春假飛往紐約,實地見識一下華爾街——那片傳說中的“叢林”。如果運氣好,能在這裡直接找到一份工作,何樂而不為呢?來的路上,他專門找資料認真地瞭解了一番這條其貌不揚、卻又名揚四海的小街的歷史。

“華爾街”的原文是“WallStreet”,中文取其音翻譯成“華爾街”,而直譯的話應該叫它:“牆街”。這條街之所以以“牆”為名,是因為很多年前這裡的確有一座木製的城牆。這木牆又是怎麼來的呢?那就得先提一提紐約的歷史了。

1626年,素有“海上馬車伕”盛名的荷蘭人追隨哥倫布的足跡來到了北美這片土地,在哈德遜河口上,從當地印第安人手中廉價買下了曼哈頓島建立貿易站,並按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名字,將這個地方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據傳說,荷蘭人是用一些價值不過24美元的珠寶首飾從印第安人手中換來了面積達60平方公里的曼哈頓島的。

從那時開始,荷蘭人就在島上做起了毛皮生意,同時,也招來了搶生意的對頭——英國人和印第安人。那個年代,搶生意是要動槍動炮的,荷蘭人只好在1653年築起了一座木製的城牆,從百老匯大街一直建到東河碼頭,以抵禦英國人和印第安人的進攻。好景不長,在此牆建成不過11年後的1664年,大不列顛的艦隊就開進了新阿姆斯特丹的海面,荷蘭人自知不是“日不落帝國”的對手,不得不將新阿姆斯特丹拱手相讓。英國人也不客氣,國王查理二世將這片地方交給他的弟弟約克公爵管轄,於是,公爵便將自己的領地從英國的約克郡遷到新阿姆斯特丹,並將地名改為“新約克”——“NewYork”,中文音譯為:“紐約”。

英國人登陸後,很自然地就把這座荷蘭人用來防禦他們的木製城牆徹底地拆除了,並就地建成一條10來米寬的街道,定名為“WallStreet”——“牆街”。此後,“牆街”便只剩下“華爾街”這個音,而沒有這堵“牆”了。

又過了一百多年,美國出現了“證券”,品種並不多,主要是股票、債券等,發行之初也沒有集中的證券交易所,大多數交易竟然是在一些拍賣行甚至咖啡館裡進行的,後來才漸漸集中到華爾街上。1792年5月17日,紐約的24名證券經紀人和交易商聚集在華爾街68號前的一棵美洲梧桐樹下進行有價證券交易,就這樣形成了一個臨時交易行,他們簽署了一份“梧桐協定”,把這種交易方式固定下來,這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起源。1903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搬到了現在的地址——華爾街11號。

德培還注意到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當時,交易所開市、收市的訊號並不是現在經常聽到的那種“鐺鐺鐺鐺鐺……”的鐘聲,而是……鑼聲,這鑼聲竟然來自於一面中國銅鑼。尤其是收市的時候,“咣……”交易大廳裡鑼聲一響,一天的交易宣告結束,還真有點中國古代打仗“鳴金收兵”的味道。

此刻,他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