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讓、葛從周、胡真等人,朱溫和張言專門負責內政的實施。
朱溫一下子又成了一個大忙人,忙著修訂律法,忙著準備策劃土地改革,這是一個十分大膽的舉措,在這個封建時代,朱溫很難確定是否可以成功實施。他才不會真的以為那些穿越小說中說的某個人穿越到古代後把現代的制度照搬過去,就可以建立一個強大的法制社會,那簡直是痴人說夢。
畢竟建立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朝廷的政令更不可能發生大幅度的變更,一旦出現過激的政治舉措,必將將會引起軒然大波。
想在唐代那個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的時代建立一個文明法治的社會,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每一個政令的變更都會牽涉到數萬甚至數十上百萬人的利益,每一個環節處理不好,都會引起意想不到的後果。畢竟治理一個國家不是小孩子過家家的遊戲,哪裡能像一些穿越小說中說的那麼如同兒戲般簡單?
政令的起草,一步步具體的實施,要先在某一個點試行,之後逐步推廣,這都需要時間。需要一步步的去試驗,每一步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整個過程沒有個數年數十年的時間休想完的成。
首先擺在朱溫面前的是吏治,如果吏治**,官員良莠不齊,就算是再好的政策也根本無法實施,所謂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情況就算是在相對文明開放的二十一世紀也都是屢見不鮮,何況在那個交通和通訊無比落後的時代?
地方官員一旦在某一個地方擔任地方官,山高皇帝遠,彷彿就成了當地的土皇帝,掌握數萬甚至數十萬百姓的生殺大權,如果這個人人品堪慮,將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
朱溫想到這些,不禁感到頭大如鬥。
找來張言商議了半天,也是茫無頭緒,吏治也非張言的強項,張言的強項是起草律法,還有農業和水利方面政策的具體實施。兩人對望了一眼,一起苦笑了起來。
吏治搞不好,其他的一切政策都是扯淡,你朝廷的政令再開明,下邊的官員串通一氣,互相隱瞞,如何能夠真正的實施下去?
現在義軍佔領的各州縣大都由所佔領的軍隊直接管理,而那些個將帥大都是些窮苦百姓出身的人物,哪裡懂得如何治理國家?又如何會真正的尊從朱溫他們制定的政令?
這一切的一切都困擾著朱溫,讓他不知道如何下手。
第一零八章 河東軍變
正當朱溫在江南發愁如何把江南的既有勢力建立成一個全新的根據地的時候,在雲州(大同)的李克用卻已經耐不住寂寞了,李克用和哥哥李克讓帥沙陀精兵兩萬人入雁門關,直逼河東節度使治所晉陽(今山西太原)。
河東節度使康傳圭一邊向朝廷告急,一邊命大將蘇弘軫迎擊李克用。朝廷命身為汝州防禦使的諸葛爽帶領所部人馬救援晉陽。
蘇弘軫只有數千人馬,哪裡是李克用兩萬沙陀精兵的對手?在太谷一戰,蘇弘軫大敗而歸,太谷失守,蘇弘軫退守秦城。李克用攻秦城,蘇弘軫再敗,退往晉陽。正巧趕上諸葛爽大軍來援,李克用也就退了兵。
蘇弘軫連戰連敗,固然是因為兵力和李克用懸殊太大,其實就是讓他兵力與李克用相當,他也未必是李克用的對手。李克用是什麼人物?若論智謀武功,晚唐梟雄之中也只有朱溫一人能夠稍勝他一籌而已。
蘇弘軫敗歸晉陽向康傳圭請罪,誰知康傳圭一怒之下竟然不問青紅皂白把蘇弘軫給殺了,跟蘇弘軫一起回來的軍士心中憤怒之極,就這麼點兒兵馬跟人家兩萬精兵打,不敗才是怪事兒?蘇將軍想盡辦法跟李克用周旋了這麼些日子這才等到了朝廷的援軍,可說是雖敗亦有功。這節度使如此對待部下,豈不讓將士們寒心。
康傳圭聽說李克用已經退兵,仗著朝廷的援兵也到了,心裡先有了底,竟然派太原府行軍司馬、都教練使張彥球帶領三千人馬追擊李克用。
將士們大譁,三千人馬追人家兩萬沙陀精兵,這不是明擺著讓我們去送死嗎?
張彥球當然也知道此去有敗無勝,要麼就假裝追趕,在外邊溜幾天再回來,直接說沒追上也就是了,萬一真追上的話,反而不妙。可無論怎麼說,軍令如山,自己也只能硬著頭皮領著三千軍馬出了晉陽城。
前來應援的諸葛爽見康傳圭如此做派,心中暗自搖頭,不過自己屬於客軍,無權干涉人家用兵,也不好阻攔,只是靜觀其變而已。
張彥球帶領三千人馬出了晉陽城沒多遠,士兵就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