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康承訓的遭遇都有些感到不值。是以當年宋威有機會剿滅王仙芝和黃巢,他卻故意留著他們,養匪自重,就是這個道理。
劉巨容老奸巨猾,當然也明白養匪自重的道理,他對曹全晸道:“曹將軍,你身為南面行營招討副使,這個職位就是為剿匪而設的臨時職務,看上去八面威風,可一旦你真的把匪剿滅了,你這個招討副使也就當到頭了。沒匪了你還剿什麼?你還招討什麼?你還得老老實實的回去當你的淄州刺史、天平軍節度使留後,連個正規的節度使頭銜都不給你,沒準兒哪天一紙詔書就把你給免了。”
劉巨容見曹全晸黑著一張臉不做聲,趁熱打鐵道:“既然剿滅他們是自毀前程,不如留著他們,我們還可以保個長久的富貴,何樂而不為呢?”
曹全晸長長的嘆了口氣,道:“劉將軍說的有理,可畢竟我們食君之祿,就要忠君之事,更何況,這樣一直打下去,受苦的還是百姓。如此常年戰亂,糧草、金帛耗費無數,如今國庫空虛,錢糧還不都是從老百姓身上收刮來的?如此一來,百姓要受多少苦楚?”
劉巨容深深的看了曹全晸一眼,輕笑道:“我還真沒看出來曹將軍倒是個忠君愛國的英雄人物,可官場如戰場,甚至比戰場更加殘酷。在戰場戰敗,至多就是一死,可在官場上一旦有什麼疏漏,就可能是抄家滅族的禍事。朝廷做的鳥盡弓藏的事情還少麼?你何苦非要跟自己過不去?”
劉巨容的話意味深長,曹全晸不是不清楚,但他做不到,他無法看著這一片大好河山一直處於烽煙四起的局面,他也無法看著天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自己卻為了自己的前程而養匪自重。這種事情他曹全晸做不出來。
雖然他不是什麼光明磊落的漢子,可他心裡無法抹滅心中那最後的一絲良心,他不想在千百年之後自己讓後人所唾棄。
曹全晸對劉巨容深深一揖道:“劉將軍之言,曹某銘記在心,可曹某是一個粗人,不想讓後人提起我曹某人的時候說我曹某人是個懦夫、小人。劉將軍不想追,我曹某人也不勉強,曹某這就告辭……”
曹全晸帶著朱宣、朱瑾、朱瓊等心腹愛將繼續向東追去。
劉巨容看著曹全晸遠去的背影,幾經風霜的老臉上也不禁浮起一絲紅暈,他搖了搖頭,道:“畢竟還是年輕人,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如果我劉某人要是年輕二十年的話,定然會與你一起生擒尚讓,剿滅黃巢……唉,只可惜,時光不饒人吶,我這把老骨頭還是多享兩年清福為好。”
不過劉巨容想的也還是太簡單了,就算讓他年輕二十年,就算讓他跟曹全晸一起追趕尚讓,也未必真能把尚讓怎麼樣,何況前面的巴陵城還有一個朱溫在等著?更何況朱溫身後還有更厲害的黃巢!
劉巨容回到襄陽,立刻向朝廷報捷,捷報上說自己和曹全晸合兵伏擊黃巢的大軍,打破之,殺賊十餘萬,黃巢、尚讓、孟楷等賊酋收拾潰軍四散奔逃,賊軍死傷十之七八……
歷史上的哪一場戰爭的戰報不是這樣報出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同一場戰爭,在不同的歷史版本中會有勝負不同的記載。更何況殲敵人數更大都是胡亂填寫,當然是寫的越多越好了,那樣才會顯得自己功勞大嘛!
這些誇大的記載也就成了後世的歷史,這讓我們現代人讀歷史,會感覺有好些地方不符合邏輯,但是因為是多年來公認的正史,也就沒有人去懷疑它。如果你真的認真去研究歷史,你會發現歷史的記載有很多驢嘴不對馬唇的地方。
扯得有點遠了,言歸正傳。
曹全晸帶著萬餘人馬追逐尚讓,他真的能生擒尚讓嗎?還是被兵力比他多數倍的尚讓回頭來一個迎頭痛擊,再或者依舊讓我們的豬腳朱溫同志出城與曹全晸一戰?大家拭目以待吧!
第一零六章 劉金枝闖議事廳
尚讓帶領五千餘人先行到了巴陵,心裡是越想越憋氣,可兵不厭詐,自己自持兵多,不把劉巨容放在眼裡,可誰知那個當年在宋州城外被義軍打的找不到北的曹全晸竟然也參與進來了,還成了什麼招討副使!真他孃的憋氣!
朱溫聽說尚讓戰敗,奔巴陵而來,急忙帥徐懷玉出城迎接,朱珍則負責守城。
尚讓見朱溫出城來迎,以為朱溫是有心羞辱自己,表面上雖然連連稱謝,心裡卻是暗狠朱溫“小人得志”。沒多久,尚讓的心腹大將李唐賓也帶領尚讓的主力部隊從後邊趕到。
朱溫雖然對尚讓不怎麼感冒,對李唐賓的驍勇卻是早有耳聞,多數正史也曾記載李唐賓在後來投靠朱溫後成為繼朱珍之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