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聳了起來,滿臉的驚訝。說看來符強還學過一些算籌術數,他就再出幾道簡單的題目隨便考考。題目交給符強時,符強心裡差點罵了出來,吳登給出的根本就是解析幾何的計算題,不用後世的演算方法,腦袋不想炸了才怪。

不過幸好有剛才哪題的經驗,符強總算已經適應這個時代的計量單位換算,雖然坐在那裡苦悶了兩三個小時,默算了幾十遍,好歹還是不用阿拉伯數字把題目給解了出來。

吳登頭上滲出汗珠,說這幾道題這麼簡單,符強都解了這麼久,說明他學問還不怎麼樣。不過有了這些知識,寫策論是足夠用了,所以他這個捐例的貢生看來還是有些可取之處。

吳登對符強說,恩科的出題是在農、商、海禁、織、造範圍裡,不外乎就是要生員論述農、商、織、造之間和它們與海禁的關係,以及它們對朝廷和民生的影響。按造正常科舉的慣例,整個會考將要考三場。第一場考《四書》和經義,第二場考論、判、詔、誥、表和科政,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三場中試的生員們都輩稱為貢士,才能夠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但殿試即使考到最末一名,也不會被淘汰,因為哪隻是評定名次的最後考試。

因為這次是恩科,又定的是問策天下的宗旨。朝堂上傾向東林書院勢力官員們,為了給他們營造一個方便的考試條件,特地在怎麼考的問題上大做文章。所以這次恩科考試的模式和平常的科舉大考不一樣,採用的是明初的舊例。

也就是說第一場一定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