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除非那是導彈,或者殺傷範圍大得變態(如怒濤泡),或者目標極端不靈活(如戰星)。因為對方即使無法捕捉到彈道,只要預先知道遭受攻擊,也可以有充裕時間進行隨機機動規避。即使是導彈,在光速近防武器的威脅下,彈體匿蹤效能也將變得非常重要。

十里天 6…25 10:12

這個數量不是西式和倭式的問題,是個邏輯問題。它和科技背景的設定有關。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例子。無畏艦剛出來的時候,那個風光啊,一個打別人一支艦隊。後來大家造艦競賽,德國一年4個,英國一年8個,搞得後來10個以下都不好意思出海了。二戰開始時,航母兩三隻就橫行了,後來……十幾只一窩蜂上啊。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技術瓶頸!在短期內,發展出更高階的武器是沒有希望的,但工業生產力不能浪費啊。敵人也有同樣的武器,那我就只好多造了,力圖在數字上壓倒它。

泰坦在和平時,50多重巡也夠了,因為有超太空跳躍,而且明顯泰坦的技術已經N千年沒明顯進展了,重巡就是最高成就。但現在希格拉來了,竟然也憋出了20多重巡。原來的重巡也就夠維持安全,現在咋辦?至少還得再多20重巡才能維持吧。而且希格拉的重巡是堆一塊兒的,泰坦也得把20重巡堆一塊兒上。要是每次就派去三五隻,不是明顯給人長經驗嘛?希格拉55萬人能憋出20重巡,那我泰坦也找個行星1億人,同時憋,看誰憋得快。赫赫

現在,如果泰坦有一個勢均力敵的敵人,大家科技都N年沒進步了。赫赫,造艦競賽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除非泰坦真的統治著已知世界,就像古代中國,那兵力就不會多。

庶子 6…25 15:20

說得不錯,政治和戰略勢態確實會影響艦隊數量,但這只是量變不是質變。就算出現造艦競賽,大家擴軍十倍,傾盡一國之力造五百艘重巡、戰巡、戰列艦出來,這跟一場戰役成千上萬戰艦擠成一堆玩齊射還是有根本分別的,不光是數目的分別,還有作戰理念的分別,這已是質變。二戰各國就算再窮兵黷武地造艦,一個戰場上的主戰艦隻數目也不可能跟古代水師作戰那種規模相比。國家再大,工業資源和人力資源畢竟是有限的,木質小船可以成千上萬地批次製造,幾百萬乃至幾億噸一艘的科技結晶卻不能這樣。

從氣勢上來說,陸戰型也未必比海戰型好(當然也不是說一定就差,主要看作者怎處理)。數目並不能直接換算成氣勢,對我來說,把三管406BB主炮擺出來,往往就比N萬步兵更有氣勢。在陸戰型的太空戰鬥裡,有一個弱點就是較難表現出戰艦本身的氣勢,而威力強大、各有特色的戰艦卻正是太空戰的一大亮點所在(起碼對我來說是這樣)。如果是在成千上萬的編隊裡,一艘戰艦跟一粒沙有何分別?哪怕是旗艦,也就是一粒大點,厲害點,重要點的沙子罷了。

霞紛 6…25 16:00

對我來說該是理性和感性的問題吧。感性的圖個爽字,不必理會和想那麼多隻要場面夠震撼夠慘烈,幾百幾千萬戰艦往裡丟。就像做罐頭食品,原料一放一天幾千幾百膄戰艦沒問題。理性的就比較考慮現實。每膄戰艦都是國家最高科技的結晶,從設計、製造到測試都耗費相當的精力和時間,加上人員的培訓還有一個星系的資源可製造多少膄戰艦,還要考慮後勤與保養,這一切都限制了戰艦的數量。另外想問筆者,怒濤炮用的是能量彈或物質彈?如果是能量的話該不會比鐳射慢太多吧,除非是能量物質化。

十里天 6…25 21:07

一個技術在剛出現時,必然只有很少的人掌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技術會逐漸擴散到文明的每個部分,擴散速度視社會結構和文明特性而定。因此一項裝備,總是會越來越容易生產。如果技術長期不能進步,那麼頂級的裝備也會逐漸規模化。木船剛出現時也不是能成千上萬的製造的,但技術幾千年就那樣,結果是個木匠就會造木船了。於是早期十幾艘三層船的戰鬥變成了後期幾百艘五桅船的大戰。具體能生產多少,這和社會生產力有關,而生產力總是隨人口增加的。

毫不誇張的說,我國和美國現在都有每年造100艘航母的能力,但我們一艘也沒造,就是因為技術在飛快的進步,我們不想剛造出來就過時。但要是真打起仗來,呵呵,那就是有什麼造什麼了。

庶子 6…25 23:19

給十里天:我並非認為即使技術長期沒有突破造艦也不會規模化,我的意思是,戰時全國動員N年內‘規模化’幾百艘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