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時正值中央的戰爭政策得到的反對聲比較大,漢武帝一看他的表現,正中下懷,馬上將他的請戰書批示下發至各級機構,公開表彰,全國範圍內巡講,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遺憾的是像他這樣的人太少,巡講了半天,響應者仍是寥寥。

卜式一心為國的熱情得到了漢武帝極大的賞識,於是先拜為封國丞相,後又被徵調進京,到核心身邊工作。可惜的是卜式是真的愛國,愛得又純又傻。到了皇帝身邊,他決心要發揮出更大的愛國熱情,為國為民辦實事,就把他在地方上看到的各種問題逐一向皇帝反映,什麼中央強令地方購買政府製造的器皿,質劣價高,導致傷民啊;什麼鹽鐵專賣不好,應該停止啊,等等。這些不反映大好形勢、沒有政治覺悟的話令皇帝聽了很不舒服,沒過多久,就找了個碴說他不能勝任,給免職了。

愛國憤青——這時已是憤老了,終於還是沒能為國分太大的憂。不過還好,他傻人也有傻福,總算是過得愉快,最終頤享天年。

人人都愛笨蛋

想從劉邦年代一直混到漢武帝年代是不容易的,因為這幾個皇帝一人一追求,一人一愛好,區別還都特別大。劉邦流氓出身,討厭做學問的酸人,漢文帝喜歡法家,漢景帝喜歡道家,到了漢武帝,又獨尊儒術了。所以雖然這幾個皇帝總體當政時間都並不很長(只算到漢武帝初年),但一把手的不斷更替,令大政方針也不斷變換,手下們跟形勢,就不太圓熟自如。

像轅固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景帝那年就當了官了,但看不清形勢,趕上竇太后跟他討論道家學說,他這個儒派表達了一下鄙薄,結果被太后下令送去喂野豬,幸虧景帝厚道給了他一把刀防身,要不然就活不到*昭雪的日子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人才們都隨著一把手的愛好上上下下,但就有人金槍不倒,比如萬石君石奮。他穩立朝中的秘訣,不是掌握多麼淵博的知識,而恰恰相反,是什麼知識也不掌握。

劉邦時期,他是服侍劉邦的小吏,因為態度恭敬、做事賣力,很得劉邦的信任,官職不斷升遷,到文帝繼位時已是太中大夫了。文帝選拔太子太傅,他又被眾人推舉。到了景帝,還想給他升官,但看他能力實在是差,想提拔進政治局,怕他耽誤事,就給他一個諸侯相的官職,直到退休。他的性格影響整個家族,他的兒子們也都是誠惶誠恐,謹小慎微,遵從社會主流規範。同時,也都什麼不學什麼不懂。

這是抬高道家貶低儒家的年代,皇太后,也就是把轅固生扔給野豬的那位,討厭儒派的浮誇,但又不可能完全無視儒派的存在,於是提拔石奮的兩個兒子,老大石建為郎中令,老二石慶為內史來封儒派的口——你們不是提倡孝道麼,石家切實履行孝謹之道,提拔他,你們還有什麼話說?

兩件事能表現出他家人的作派:大兒子石建做郎中令時候,有一次寫完檔案交上去,忽然想起其中“馬”字少寫了一筆,驚恐萬分,面如土色,以為自己犯了死罪。老二做太僕的時候,一次皇上問駕車的馬有幾匹,他下車數了幾遍才敢報上——就是這樣綠豆當西瓜的一家人。

到漢武帝時期,老二石慶一直做到了丞相的高位,老大石建做了封國的相,一家人裡當部長級高官的共有13人。

當了這麼大的官,他們做過什麼呢?史書上載,石建在相位9年,沒有任何匡正時局的言論,政事基本不透過他,他只是唯唯諾諾負責舉手而已。石慶不動聲色,但沒什麼高明的意見,也沒替百姓說過話。合著都是些擺設。

即便如此,即便皇帝知道他們的底細,但仍願意讓他們待在那個位置,以至於石慶瀆職申請辭職,武帝都沒批准。

類似的不倒翁還有好幾個,比如衛綰,一生中唯一的才能就是當司機,憑著這個在文帝年間升到中郎將,臨死時還專門託付給景帝。景帝時期更是先後升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最後到丞相。在這些任上無功無過,因此獲得很大的信任。直到景帝死了換成武帝,才發現他任期內官府中的囚犯大多是無罪受冤屈的,而這位丞相竟就這麼一直不聞不問。

還有一位張歐,其作為頗似一句笑話——“我不會看著你倒黴不管的,我會背過臉不看的”。這位負責處理刑事案件時就是做這樣的老好人:只要能有轍的就發回重審儘量減刑或改判,實在罪大惡極不能減刑的,他老人家就一邊哭,一邊背對著他們然後把文書封上。就這樣贏得不少讚譽,子孫都做了大官。

最變態的一位是周仁,他的“謹慎”是用這樣的方式體現的:他常常穿著破爛的衣服,上廁所不解褲子,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