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處境會慢慢趨近於運氣沒那麼好的白痴。每個人都會向長期的性質靠攏。
太多“下一個富翁”(1)
如何消除失敗之痛
何謂快樂
馬克和妻子珍娜以及3個孩子住在紐約市的公園大道。他的年收入有50萬美元,但視景氣好壞而起伏。他不相信目前的好年頭能夠維持下去,對於近來收入激增,心理上也還沒調適好。馬克年近40,身材矮胖、面板粗糙,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10歲。他在紐約市任職律師,生活優裕但緊張忙碌。他顯然不是那種喝完一家又一家,或者在翠貝卡(Tribeca)和蘇活區(Soho)夜夜笙歌的人。夫婦兩人有棟鄉間別墅和一座玫瑰花園,而且和許多年齡、心性及條件相同的人一樣,最關心的依次順序是物質上的享受、健康、身份地位。工作日裡他在晚上9點30分以後才能回家,有時則在辦公室待到接近午夜。一週結束時,馬克疲累異常,在開車前往“我們的家”途中,總是睡意昏沉,週六大部分時間也都躺在床上恢復體力。
馬克在中西部一座小鎮長大,他父親是沉默寡言的稅務會計師,老是用削得很尖的鉛筆工作。他很重視鉛筆尖不尖,所以隨身攜帶削鉛筆機。馬克自小就聰明過人,中學成績優異,考上哈佛大學,然後是耶魯法學院,學歷確實不錯。畢業後,從事企業的法律工作,先是在紐約一家著名的法律事務所接辦大案子,忙得找不到時間刷牙。這話可一點不誇張,因為他幾乎每天晚上都在辦公室用餐,除了累積當合夥人的考績點數,也累積起脂肪。他後來如期在7年的時間內當上合夥人,卻也付出了一般常見的代價。他的第一任妻子離他而去,因為她厭倦有個老是不在家的律師老公,也對他的談話品質日益低落感到厭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她後來又嫁給另一位紐約律師;這個人的談吐也許談不上精彩,卻讓她感到快樂些。
工作負荷太重
雖然偶爾吃點減肥餐,馬克的肌肉還是慢慢變得鬆垮,訂製的西裝需要不時回去找裁縫修改。過了夫妻離異的消沉期之後,他開始和助手珍娜約會,不久就步上紅地毯。他們很快就生了3個小孩,買下公園大道的公寓和鄉村別墅。
珍娜平常碰到的人,不是孩子在曼哈頓私立小學同學的父母,就是同棟公寓的鄰居。從物質條件來說,他們落在這一群人的下層,甚至剛好在最底端。他們是生活圈內最窮的人,因為大樓裡住的都是大公司的高層主管、華爾街交易員和意氣風發的企業家。
你是失敗者
住在曼哈頓對馬克來說可能是個合理的選擇,因為工作時間長,不可能往返上下班。但是珍娜付出的成本卻很高。為什麼?因為和別人比較,他們顯得相對落魄,尤其是就公園大道社群來說。大概每隔一個月,珍娜都會幾近崩潰,因為到學校接送小孩時,受不了其他媽媽的冷落而感到緊張和羞辱,或者在公寓大樓等電梯時,看到其他女士戴著比較大顆的鑽石。他們在那棟公寓裡,住的是最小的單元。為什麼她先生那麼不爭氣?他不是很聰明、工作十分賣力嗎?他的大學入學考試(SAT)成績不是接近1?600分嗎?那個叫隆納德什麼的,他太太甚至從來沒跟珍娜點過頭。馬克上過哈佛和耶魯,智商那麼高,為什麼積蓄不多?
我們不必多談馬克和珍娜生活上碰到的契訶夫式困境(Chekovian dilemmas),但他們的例子正好可用來說明存活者偏差常見的情緒影響。珍娜覺得自己的先生和別人相較下缺乏成就,但她的計算大錯特錯,因為她使用錯誤的分佈來判斷身份地位的高下。和全部美國人相比,馬克的表現非常好,比的同胞都好。和中學時期的朋友比較,他的表現也相當好;如果有時間去參加同學聚會的話,可以證明他擁有頂尖的成就。和哈佛的其他同學比較,他的表現比90%的人好(當然,是指財務上的成就)。和耶魯法學院的同學比較,他比60%的人好。但和住同棟公寓的鄰居相比,他落在最底層!為什麼?因為他選擇居住在非常成功的一群人中間,這個地方沒有失敗者。換句話說,失敗者根本不會出現在那個樣本中,而使他看起來好像一事無成。住在公園大道,放眼望去看不到失敗者,只見得到成功者。落居於非常小的社群中,便很難跨越這個生活小圈圈,去評估自己真正的處境。
太多“下一個富翁”(2)
就馬克和珍娜來說,他們在情緒上承受很大的壓力。珍娜嫁給一位事業有成的男士,但觸目所及卻是相對之下的失敗,因為她沒辦法在感情上用一個公平的樣本去衡量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