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的事情,現在他能做的是坦然走上去。他說:“夫知而弗以告,謂之不仁;告之而蹋其等,謂之誣;知而不為者,謂之惑。吾不敢自陷於誣與不仁。”(《性天卷詩序》)至於知而不為之惑,是每個人都須為克服它而進行不歇的努力。他後來拈出“知行合一”之旨就是針對這一難題。

觀政透過觀“心”而得之是一以統萬。若挨個兒去積累,今日觀一事明日學一樣,那是“逐物”,大明帝國的衙門成千上萬,若按宋朝或清朝的章法,沿著六部的門樓羅旋式往上轉,誠如龔自珍所諷刺的等成了宰相已到老耄之年,哪裡還有精力和事業心?用陽明的話說就是:“銖銖而積之,皓首而無成者,加半焉。幸而有成,得及其當盛之年,以自奮於崇赫之地者幾人?是幾人者之中,方起而躓,半途而廢,垂成而毀者,又往往有之。可不謂之難乎?”(《賀監察御史姚應隆考績推恩序》)陽明很世故地看透了官道難於蜀道的特點,李白也是借蜀道來象徵官道或再抽象一步象徵成功之道的艱難。但陽明擅長孟子標舉的〃反手而治〃的辯證法,也信奉孔子“先難後獲”的過程論,他說:“予謂惟天下之事,其得之也不難,則其失之也必易;其積之也不久,則其發之也必不宏。”(《……封知州序》)丙辰年他落榜,他的朋友李邦輔派到柳州當知府,別人替李委屈,陽明卻說:“夫所處冒艱險之名,而節操有相形之美,以不滿人之望,加之以不自滿之心,吾於邦輔之行,所以獨欣然而私喜也。”(《送李柳州序》)。其識量過人,翻過一層去抓好轉的契機,以此!在官場斡旋有個“老”其才的過程,火候不夠,就會半途而廢或垂成而毀,差點,差不多比差很多更遺憾罷了。這個觀察是陽明年輕輕就告病還鄉的另一方面的原因。

觀政工部而上邊務書,是他根本就不想按步就班往上“挨”的表現。在言官權重而活躍的明朝,以陽明現成的才具他適合大約也希望走這條路。他的朋友以禮科都給事中擢少尹京丞,他很感慨地為之“序”:“給事,諫官也。京兆,三輔之首也。以給事試京兆,是以諫官試三輔也。”“聲光在人,公道在天下。聖天子詢事考言,方欲致股肱之良,以希唐虞之盛,耳目之司,顧獨不重哉?然則公京兆之擢,固將以信其夙所言者於今日,而又須大用於他時也。”陽明的羨慕之情溢於言表,自不待言。有深意的是,他將言官與實職的關係看成“知”與“行”的關係。既然能言之在道,則應該行道有成。“大用”,不只是個升遷的問題,更是個建立不朽功業的問題,“公卿大夫士傾耳維新之政,以券其所言,”這是“哲學王”的思路。

4.刑部裡的名士

他觀政工部期間被委派以欽差的身份去督造威寧王越的墳墓。他預演了一下自己的統御之才,將前些時讀的兵書運用了一番。他切實感到御眾之術關鍵是怎樣編隊,他用“什五法”來組織民工,讓他們及時休息按時吃喝,一副仁將的派頭。效果很好。休息時組織他們演練“八陣圖”。他平生沒掌過這麼大的權,沒管過這麼多的人,現在,他能統帥這麼多的人,讓他們實地擺八陣圖,比用果核擺,那情形與感受不可同日而語。

他直感到權力的作用,能運用權力才可能用眾,能用眾才能做大事情。

這個短短監工期結束後,循慣例,他擔任實職,29歲這年「弘治十三年」六月,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明朝各部的司前都冠以〃清吏〃字樣,雲南和另外一兩個地區特別,是邊民生事的多發點。他並不去雲南,只是在北京的刑部分管來自雲南的案件。但既然是部裡的人,也有臨時的差遣。他在《送方壽卿廣東僉憲序》中這樣描述刑部部屬的工作:

士大夫之仕於京者,其繁劇難為,惟部屬為甚。而刑曹典司獄訟,朝夕恆窘於簿書案牘,口決耳辯,目證心求,身不離於公座,而手不停揮於鉛槧,蓋部屬之尤甚者也。而刑曹十有三司之中,惟雲南以職在京畿,廣東以事當權貴,其劇且難,尤有甚於諸司者,若是而得以行其志,無愧其職焉。則固有志者之所以願為,而多才者之所以願為也。

也是隻要難而能獲便算得其所哉。這個人好強,總懷著不遇盤根安別利器的勝利意欲,像曹操徵烏桓聞敵增而益喜一樣,想脫穎而出的人總是把難題當機遇。但越是英雄越怕內耗。庸人以耗為業,在耗中佔夠他們小算盤能算出來的最大便宜。因為他們那條弱智低能的下等生命,除了能耗別無能為,或者說只有在耗時,他們才算個人數兒。王接著說:

然而紛揉雜沓之中,又從而拂抑之,牽制之。言未出於口,而辱已加於身;事未解於倒懸,而機已發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