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為什麼〃吾性自足〃〃知行合一〃這類命題就能找出人人意中有語中無的那個意義呢?它們憑什麼就能做到這一點呢?天下讀書人都讀的朱子的書為什麼就不靈光了呢?

長話短說,最關鍵的是朱的理路是心物二分的,有點象近代西式的主觀去把握客觀,把握得對了多了,就〃自由〃了。陽明曾下死功夫這樣做過,但他追求的東西與朱的不同,他要的是一種精神和物質,知識和事實,主觀和客觀,經驗和物件,心理和物理毫無縫隙的高度統一的〃純粹意識〃狀態。所謂純粹意識是這樣一種統一體,既是直接而純粹的,又是具體而嚴密的……陽明認為一切精神現象都是以這種狀態出現的,找到它,直接培養它,才是在本原上做功夫。王學的〃心〃就是這個統一體,是在意志的要求與現實之間沒有一點空隙的,最自由而活潑的狀態。從純粹意識的立場看,就沒有離開主觀的客觀,所謂的〃理〃,就是把經驗和事實統一起來的東西。知情意絕對統一的。〃心〃永遠是最能動的,且是唯一屬於〃我〃又能使我走出小我去實現大的自我(成聖)的本原性力量。一切真理的標準不在外部。而從物上求理永遠只能得到不完全的〃理〃,還得永遠需要沒完沒了地去求。跡近螞蟻爬大象。

這樣把〃意義〃的基地建築在我心,就等於從外界找回了自我,這,理論上結束了人類鎮日逐物,心隨物轉的歷史。把〃放(逐於外的)心〃從形形色色的現象界拉回到本體界。王常說的〃心體〃就是說心是本體(基督哲學中上帝是本體),是〃元〃,是先於每個人而存在的深遠的統一體。人們之所以把心〃放〃了,就是受外界影響迷了路,純粹意識被破碎為雞零狗碎的私心雜念。全部的修養功夫就是〃去蔽〃,減去這些後天加在人心上的〃慾障〃〃理障〃——這是標準的禪宗路徑,自然也符合思孟學派的理路。

吾性自足的〃我〃不是陽明個人這個〃小我〃,而是人類這個〃大我〃;也就是說每個人

的〃性〃都是可以通〃天〃的(孟子說人人皆可成堯舜。王艮說滿街都是聖人)。所以後來他只提〃致良知〃三字,嫌以前的說法不夠簡易直接。

思維是一種體系,在體系的根基裡必須有統一的直覺。完全的真理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完的,要想理解真正的實在和認識天地人生的真諦,必須建成統一的直覺,復歸到本原的心體上去。只要是人,就有同一的人性的內容,越千年隔萬里都可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通於〃心體〃(良知)。怎樣才能完成人性復歸這一根本轉變,建成那統一的直覺呢?陽明現在悟到的境界就是〃知行合一〃,舍此通途正路都將是緣木求魚。他說過去〃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是批評朱子的在事上求理的思想方法。

知行合一的標準的哲學表示式,就是〃存在就是活動〃。不同於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也不同於膚淺的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觀念的唯我論,他要建立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感知圖式的價值論立場,一種類似宗教覺悟的實踐性生成性極強的〃行為理論〃。若用經驗論的表示式,則是:知識上的真理必須就是實踐上的真理,實踐上的真理必須就是知識上的真理。知情意行高度統一——“知即善,迷即惡〃。知行合一,強調的是一種關係,一種開放的動態的生生不息的每時每刻都把握〃當下此際〃的現實意識,永遠不會有固定的結論,而且自家吃飯自家飽,父不能替子,師不能代徒,必須親身修練。唯一的憑依就是人性本善,知行合一找的就是這個善根,合一才能返回這個善根。合一而成的是種根本直覺。既不是外在的物理,也不是內在的心理,從這種純粹意識的理路說,物理和心理都是這種根本直覺的產物而不是相反。思維和意志的根基裡都有這種〃質的直觀〃。別的都不重要,這種根本直覺是人面對自己,面對世界的真實的能力和唯一起作用的標準。一切偉大的思想背後都有大的直覺在活動。無論是天才的直覺還是普通人的思維,只是量的差別沒有質的不同。在一切的關係的根本上有直覺,關係就因此而成立。知行合一就是要建立起知識和意志的根基裡的深遠的統一。能建立起這種統一,才能說“吾性自足”,儘管任何人都可以而且應該說〃吾性自足〃,但真能〃足〃起來與否,還要看修行知行合一的工夫。

陽明所悟的〃格物致知〃之旨,就是要用那種根本直覺去統一知情意。真正的〃我心〃就是這個統一的直覺。所有的學問道德都起腳於這種根本直覺以及這種根本直覺所形成的根本情緒。

陽明認為,朱子學只能尋找到間接知識間接經驗,而這是沒有終極意義的。在人處於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