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東嶽泰山等處。侍郎廖騰煃,祭少昊金天氏等陵、孔子闕里。侍郎李先復,祭中嶽嵩山等處。
副都御史明安,祭太昊伏羲氏等陵。左通政羅瞻,祭南嶽衡山。參議陳汝鹹,祭炎帝神農氏等陵。內閣學士鄒士璁,祭女媧氏等陵。太常寺卿李敏啟,祭北嶽恆山等處。併兼賞賚直隸各省、綠旗兵丁。”
見康熙對這些要祭祀的陵墓、山嶽倒背如流,一眾官員也是張口即來,未尾還要眾人賞賚各省八旗、綠營官兵,真真是應了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休息了半晌,康熙才接著道:“你一直以來重於戎,重於商,而輕乎禮,為臣尚可,為君便是大忌,歷朝歷代,皆是以禮立國,依禮治國,以法導民,禮法相補,禮乃重中之重,你身為儲君,萬不可稍有輕忽。
祭祀的法則詳細記載於《周禮》、《禮記》中,並有《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經書進行解釋。你回去務必細讀,朕要隨時考問。”
“兒臣尊旨。”胤禎恭敬的回道,心裡卻是鬱悶無比,又要背書?我都做皇太子了,還要背書?
康熙說了這半晌,感覺有些累,休息了一陣,卻是轉了話頭,道:“旗務整頓,策劃旗民生計,你可有具體計劃?”
胤禎心裡暗自腹誹,我一天到晚忙到黑,哪有時間考慮,不過,說沒考慮,顯然不妥當,略微沉吟,他便發現這是一個極好試探康熙的機會,當下便欠身道:“皇阿瑪,兒臣竊以為,必須革新八旗制度,否則,旗民生計便是一個無底洞。”
革新八旗制度!康熙聽的心頭一震,老十四還真是膽大包天,這可是涉及到滿人的根本利益,整頓旗務尚且都是如履薄冰,遑論是革新?
見康熙默然不語,胤禎小心的跪了下來,鼓起勇氣道:“皇阿瑪,八旗制度乃是太祖高皇帝一手建立,兒臣斗膽妄言,八旗制度是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而建立的,實際上僅僅只是一種戰時的制度,如今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八旗制度已經不適應大清的發展,必須隨之調整,不能一成不變。”
八旗制度是戰時制度!康熙登時一楞,他從來未聽過有人如此評價八旗制度,感覺頗為的新穎,細細琢磨一下,八旗制度本身的確是一種兵民合一,全民皆兵的,集軍事、行政、經濟等方面的一種制度,說它是戰時制度也確實不為過。
這個老十四,很久未聽聞他有驚人之語了,沒想到這次居然敢拿八旗制度開刀,不知道他有何新奇想法?旗民生計如今已成了老大難問題,能用的辦法都用盡了,仍然毫無成效,隨著丁口日增,如今已經成為朝廷一個巨大的包袱,再不妥善解決,遲早會將朝廷拖跨。
康熙想的一陣頭痛,趕緊的打住,緩緩問道:“具體如何革新,你可有章程?”
這事,胤禎哪裡敢亂開口,忙躬身道:“兒臣如今並無具體想法,此事關係到大清根本,兒臣不敢深想。”
“還有你不敢想的?”康熙微微笑了笑,道:“事關重大,你慢慢琢磨一下。”
………【第491章 珈寧有喜】………
康熙竟然不反對八旗革新,他這是刻意試探自己?還是有感於八旗制度的弊端,確實有心革新?胤禎原本是想借此試探康熙的病情,自然不會輕易甘心,當即又小心的試探著道:“兒臣尊旨,不過,八旗制度牽扯太大,皇阿瑪能否點撥一二?”
康熙實在不想再費神思慮,他雖然已經看到康復的希望,但是他心裡很清楚,康復所需要的時間不會短,如今朝廷無大事,老十四處理朝務已是遊刃有餘,可不能讓他太閒著,閒則生事,他若能夠鼓搗出一個比八旗制度更優越或者是更適宜大清目前國情的制度出來,自然是樂見其成,畢竟八旗制度的硬傷太過明顯。
瞥了胤禎一眼,康熙才緩緩開口說道:“八旗制度乃大清根本,牽一髮而動全身,必須慎之又慎,若論守成,當首推儒家,然儒家卻不利於開拓,你一意開拓進取,想來不會因循守舊,自古無一成不變之法,你回去多琢磨了解歷代兵制,儘管大膽進言,無須顧忌,朕——對你甚為期待。”
聽的康熙這番話,胤禎不覺又驚又喜,康熙這是明確表示有革新的念頭,不過,他對新法的要求很高,既要利於守成,又要利於開拓,這可不似做假了,他連忙叩首道:“兒臣必定博採百家之長,竭心盡力擬出一個符合大清國情,適宜對外開拓,又利於國內防守的制度以供皇阿瑪參考。”
康熙微微點了點頭,老十四既是如此說,想來心裡已經有了具體想法,不過,此時,他亦不想多問。微微點了點頭,